北京為香港「選」特首的套路十幾年不變,路子愈走愈窄,可「選」之人愈來愈少,水平愈來愈低,而香港經過兩位三屆特首的「無能施政」、「人為禍害」,問題愈來愈多,積重難返。這種「人才」和「管治」上的巨大反差,使第四屆特首更加「難產」。柳某現在就可以斷言,目前的這幾位「疑似人選」不論誰當選,都一定幹不好下屆特首,香港的管治情況和經濟、民生、社會發展只會愈來愈糟糕。
北京選拔內地任何一個省、市、區的封疆大吏,正常情況下都要經過長時間的培養、鍛煉、觀察,審視其以往的歷練、政績和各方面的能力,能當上封疆大吏、管治一方的多是久經考驗之人。而朝廷在挑選一位大吏主政一方時,手頭通常會有多個旗鼓相當的人選,且會詳細周全考慮和他(她)搭班子的人,形成「人才互補」。即便如此,挑選封疆大吏及其「班子組成」,都是一件不易達致理想效果的事情,朝廷都會感到人才難得。
香港的情況更為特殊,朝廷「選」人更為困難。「一國兩制、港人治港」,大大局限了朝廷選拔「治港人才」的範圍,特別是選香港特首。而香港的歷史背景、現實狀況和特別行政區的地位,使她比內地任何一個省、市、區的情況都複雜和特別。如何在這局限條件下,為香港挑選合適、合格的特首,北京其實沒有底,也不知相關人才的標準是甚麼,十幾年來都是按照最初的套路,東摸摸,西摸摸。總有一天這套拳會打不下去,會最終傷了香港、傷了自己。事實上,十幾年來兩位三屆特首已使香港頗受內傷也。
北京這個老套路最初是把「選」特首看得太易而來、從個別領導人的觀感好惡而來,領導看上了誰,覺得這個人的相關條件「能」當特首,就決定誰當特首。後來,又加上了一些「聽取各方意見」的佐料,然而,各方意見素來紛呈,皆主觀判斷,況且被聽取意見的人也還是上面定的,大家沒一個滿意,又能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