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覺失調患者深受幻聽及妄想等纏擾,若能及早接受針對性治療,有助控制病情。香港大學醫學院進行全球首個成年思覺失調患者接受「早期干預治療」的成效研究,發現若由個案服務主任定期會見患者,再度身訂造認知行為治療等輔導方法,相比起只定期服藥及到門診覆診,患者的社交、工作及認知能力有較顯著改善。港大將繼續跟進患者二至四年,觀察早期干預治療的長遠效果。
由港大精神醫學系主導的「賽馬會思覺健康計劃」(JCEP),為全港唯一為廿五歲以上發病的思覺失調患者,提供早期干預治療的計劃。修讀心理學的陳詩韻及蔡韻齡為個案服務主任,均曾接受四星期專業培訓,可跟進由精神科醫生轉介的早期個案。陳詩韻曾跟進一名受幻聽困擾的女患者,常妄想遭人跟蹤,與家人外出時曾嚇至狂奔回家,後來多次陪她外出,逐步克服心理障礙,現變得活躍並不時參加郊遊等活動。
港大精神醫學系教授陳友凱解釋,思覺失調患者發病後首二至四年為關鍵期,若能及早提供針對性治療,有助穩定病情。每名主任跟進約五十名患者,嚴重患者每星期至少約見一次,穩定患者每個月見一次,定期評估病情階段,並提供認知行為治療、心理健康教育及生活導航等針對性治療。他指,現時標準治療,患者出院提供藥物治療並每隔數月到精神科門診覆診,「每次得幾分鐘見醫生,根本無時間提供個人化治療。」
JCEP研究總主任許麗明指,有三百多名廿六至五十五歲首發性思覺失調患者參與研究,分析其中一百二十三人於計劃首半年的數據。結果發現接受早期干預治療患者,自我照顧、工作效率及社交能力等均有明顯改善,由中下水平提升至中等,達滿意水平;對數字及符號的認知能力亦有較大進步,他們較少有抑鬱及妄想等徵狀。而接受標準治療患者,各項能力則無明顯差異(見表)。研究又發現,早期干預治療對發病至確診相隔逾三個月的患者,效果特別理想。陳友凱期望可確認早期干預治療的長遠效果,找出最佳的治療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