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回購過海隧道

假若我是財政司司長,但不醉心於作下一任特首,只是做好份工,應該在今次財政預算案推動甚麼政策和政府開支呢?

一是若這個財政年度盈餘上千億元,並非赤字估算,我好應該改變過往糊裏糊塗的守財奴立場。在殖民地做守財奴是為了幫助宗主國保證香港財政平衡,不需倫敦補貼,甚至有更多的儲備(較早時期更充作英國的外匯儲備放在英國)。但回歸後,香港儲備極多,又有北京背書,留這麼多的儲備只是表明政府不懂用錢,也不明經濟趨勢,結果財政預算一錯再錯。儲備積累數額龐大,卻不知如何合理運用,這便是糊糊塗塗不知公共政策、財政開支的作用和意義,屬蠢笨的守財奴!

作為財政司司長,不作糊塗蟲,我首要把握兩大原則。一是藏富於民,從而政府有足夠的財源;二是把非經常性財政盈餘轉為經常性財稅收入。二者都能令長期的財政收入增加,並帶動開支上升,公、私營經濟同樣擴張。

最佳的一條政策是借助民意、中央政府政治力量,回購東西隧道,即時回購,減少賠償。政府同時管理三條過海隧道,可依英國慣例取消收費。藏富於民,一是巴士等經營成本下降,可迫使公共交通系統減費。二是隧道暢通,堵車情況改變,公路建設布局和規模便可修改,當可省公帑。三是少了堵車,空氣污染可望改善,公共衞生健康提升。四是過海方便,少了堵車,企業經營效率上升。

藏富於民,民有錢,政府財稅便增。而回購隧道的幾百億元,一年盈餘便可支付。負擔輕微,但功德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