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吟虎嘯:威人不威非僅兔年之讖

董建華、曾蔭權當上特首後都想威,這是人之常情。不過,要論想威的企圖心,曾蔭權應該超過董建華,因為他出身「寒微」:中學畢業,當過「孤獨的推銷員」;成為公務員後,也只是個風塵小吏。這樣的人一旦「機緣巧合」爬上高位後,要「威」給人看的欲望通常會特別強烈。而老董乃富貴人家出身,留洋英國,做大生意,很早已和國際政商名流、海峽兩岸政要結下廣泛而深厚的關係,已是「威人」也,當特首只是「錦上添花」,要「威」也是名譽之威——首位華人特首也。

當然,名譽之威還會帶來權勢之威,這是董建華「從政」之前沒有享用過的,因此,當上特首後他也要「威」給人看,要讓朝廷和港人乃至全世界都知道,他是一個管治香江、「港人治港」也很「威」的特首。可惜,他並無「公共行政能力」,並無「社會管治經驗」,也不懂得制訂恰如其分、真正解決問題的各種政策。他只憑着「一腔熱情」、「一股豪氣」、「拍拍腦袋就出政策」來當特首,來逞特首之「威」,結果沒有不失敗的。

曾蔭權的出身及經歷和董建華完全不同,他倒是在「公共行政」、「管治香港」裏泡了很久。回歸前,他是港英政府「資深高官」,回歸後他在董建華政府裏當財政司司長、政務司司長,也算是有「威」之人。然而,他這個「威」來自多靠幸運:英國人要撤退,匆忙中「谷」起一些他們信得過的「華人高官」,忠誠第一,可靠第一,高官們有沒有相匹配的能力其次。因此,他們坐上了「威人」的位子上,有沒有「威人」的能力,英國人是管不了那許多了,那是自己打道回府以後的事了,我走後哪怕洪水滔天。

回歸後十幾年來的事實證明,這些「谷」起來的「威人」都是「泡沫人」,五光十色,煞是好看,像曾蔭權,無論是當「財爺」、「政爺」,還是行政長官都很快「露餡」、爆煲。所謂「威人威威不是威」其來有自,非兔年之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