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至今,北京為香港安排了三屆四次特首選舉,明年就要有第五次了。幾次特首選舉雖然都是北京欽定和「小圈子」裁決,但還是有些差別的。第一屆的董建華,是回歸前半年選出的。這次選舉,雖然中共第三代領導核心、最高領袖挺董,但仍有「建制派」人士「敢」和老董一爭高下。這些「建制派」人士之所以能拿夠提名票,皆因在朝廷「自己人」的小圈子中有「不賣老江帳」的人,並沒有把江老爺子當成「絕對權威」,他們偏偏要推出自己的「意中人」和董建華「別別苗頭」。那時,在「小圈子」選舉委員會中算是有一點毛皇帝說的「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也。
回歸五年後,第二屆特首選舉時,這種局面沒有了,「小圈子」選委會成了一潭死水。江老爺子一次外訪中被香港記者問到下屆特首人選時,公開明確挺董,接着,一位極具聲望的「愛國大老」在選委會上大聲曰「我挺董」!如此「氣勢磅礡」,老董遂在無競爭對手下「自動當選」。這是北京最省心、最省力的一次「選舉」安排。
不過,好景不長,兩年多後,北京最高領導層發生變化,本來已是「強弩之末」的董建華「查找不足」「腳痛下台」。朝廷看中了曾蔭權,要為他再安排一次「半屆」選舉。由於是「半屆」,曾蔭權還在「試用觀察期」,選舉遂很「順利」,也是在無對手下「自動當選」。然而,在這「半屆」執政期間,香江政壇和社情有了突出的變化,新的選委會的人事組成也有了不同,等到第三屆特首選舉時,反對派破天荒的拿夠入場券,「小圈子」內有了真正屬於「政治對抗」的選舉。反對派的梁大狀和朝廷再次欽點的曾蔭權唇槍舌劍,互相攻訐。這種「政治對抗」式選舉比董建華第一次「自己人爭櫈仔」的選舉要好玩得多,有意思得多。
明年的第四屆特首選舉將有極大的可能繼續這種政治對抗選舉,外加「自己人爭櫈仔」,可說熱鬧非凡。對此,北京將如何「駕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