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曾蔭權在立法會答問大會上強調應對「不尋常通脹壓力」的調子出街之後,輿論普遍關注年內通脹飆升幅度究竟會有多高。低收入階層固然叫苦連天,中產階層的狀況也好不了多少,下月公布的財政預算案,政府必須推出更多更有效的措施紓解民困。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於第三場財政預算案的地區諮詢會上,馬上調校焦點至「抗通脹」,以示與曾蔭權一致,可惜說法上未見有何新意,繼續舊調重彈,重複「應使則使」的理財原則,表示政府特別重視協助有需要的低收入家庭。如此論調,講等於沒有講。
立法會議員促請政府還富於民,並通過動議,要求財政儲備維持在相等於十五個月政府開支的水平已經足夠,莫做守財奴的呼聲巨大。議員並針鋒相對地狠批政府切勿「剛愎自用」,不聽民意,否則終會「車毀人亡」。
值得注意的是,會計界的專家也不滿政府的理財手法過於保守,拒絕改革,最終不利本港經濟發展及改善民生,其意見值得政府重視。稅務學會批評政府嚴重低估盈餘數目,差額竟然高達九百億之巨,建議政府除推出一次性的紓困措施外,可考慮投放一半財政盈餘,約三百多億,作為經常性開支,以便長期助弱扶貧。
早前美國傳統基金會及《華爾街日報》公布年度經濟自由度排名榜時,雖然香港仍然排在首位,但與新加坡的距離已大幅收窄,被追上只是時間問題,關鍵在於坐擁超額龐大財儲,不思進取,與自由經濟背道而馳。
曾俊華對「派糖」之說感到被侮辱,問題在於所謂針對性措施,多年來無助解決貧窮問題,又未能推出長遠政策改善日趨惡化的社會困境,預算案應該認真回應論者的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