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體育場館不可爛尾

申辦亞運被立法會財委會否決後,政府不欲再碰這個燙手山芋,但立法會不會輕易放過,打算跟進申辦過程中政府作出的承諾能否兌現,尤其是體育界關心的新建及改建場館。

政府在申亞期間曾表示不論成功與否,都會投放逾三百億元興建及改善至少八項體育設施,對精英運動員及公眾帶來期望,但最終能否落實,大家的信心其實不大。

立法會盯緊政府稍後提交具體計劃及時間表,要求逐步完成討論多年的啟德多用途體育館,並在荃灣、九龍城、深水埗、大埔、元朗及沙田建造新體育館及運動場,此外,重建或重置灣仔及東區網球中心也在計劃之內。

為何公眾對政府的承諾缺乏信心?皆因上次申亞失敗,當年信誓旦旦的曲棍球場及水上運動設施最終「爛尾」。今次申亞,政府又再次揚言會推出總值高達三百億元的基建計劃,另設七十億元支援精英運動員和普及體育活動至地區,吸取過去的教訓,立法會、體育界及社會團體應加強合作,監督政府兌現承諾。

各界強化監督確有必要。一來政府至今未能清楚交代為數高達幾百億的硬件成本的具體內容,證諸申辦過程的數字常變,公眾都極不放心。政府理財能力備受質疑,月初東鐵延伸至港島的鐵路造價由最初估計的三百八十多億元,突然飆升至逾六百億元,教立法會議員大吃一驚,就是上佳證明。

二來本屆政府尚餘不足年半時間,下屆政府隨時政策有變,再次爛尾的機會不能低估。最實在的莫過於要求本屆政府盡快清楚交代計劃的具體內容及詳細的數字,白紙黑字之下,各界心中有數,來屆政府若要「耍賴」也不容易。未來政府申辦國際盛事,始終要面對公眾,清楚交代申亞所作出的承諾是否兌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