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申亞失敗餘震不絕

立法會財委會大比數否決政府申亞撥款,表面看事情應該完結,其實是餘震不絕。一連串的問題政府需要回應,涉及決策過程的失誤;而體育設施不到位,曾經承諾興建的硬件付之闕如,同樣引起公眾的關注。

首先是決策過程的失誤,包括對民意掌握不足,錯判形勢,對民調內容報喜不報憂,甚至有誤導行政會議成員之嫌,教政圈中人感到匪夷所思,一句話:反映管治水平不合格,需要認真查找不足。

申亞最重要的是民意基礎。從一開始,政府高層就過於樂觀,被前年東亞運的成績受到市民喝采的氣氛所誤導,亞運的規模及組織能力以及資源投放之巨,兩者不可同日而語,市民對香港是否有能力主辦亞運存在疑慮,政府高層有點盲目樂觀。

及至諮詢期開始,主流民意明顯不支持申亞,比率相對穩定,不論是中大與港大民調都得出相似結果,政黨內部展開的調查,也得出類似的結論。民建聯由最先樂見其成的態度逐步轉向抗拒,正是黨內收風得出的結果顯示主流民意相當有保留。

區議會選舉的選票效應對建制派政黨有強大的制約作用,尤其是明年立法會將產生「超級區議員」,世紀之戰令各黨派高度重視民意的取向,偏偏政府錯判形勢,低估選舉因素的影響。

及至中大亞太研究所受民政局委託,先後做了兩輪調查,結論是「市民對申亞有一定的保留」,情況已經相當清晰,政府必須三思而後行,切忌強闖,更不能用官意代替民意。結果,政府漠視中大民調的科學結論,鋌而走險,確是咎由自取。

對此,輿論關注行政會議成員是否得悉民調結果的完整內容,還是被有關官員所誤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