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後」近年異軍突起,成為本港社會運動的主力,屢屢衝擊港府的管治權威,令當局頭痛不已。政務司司長唐英年昨日以過來人身份,喋喋不休地勸說年輕人要承擔起責任,要包容不同意見,要懂得妥協,不要動輒口誅筆伐,否則很容易車毀人亡。他聲言,如果激進行動一再衝擊底線,香港有可能走上不歸路。
魯迅說過,不滿是向上的車輪。年輕人血氣方剛,希望改變社會,使之更加美好,這本來是正常現象。每個人都曾年輕過,都有激情燃燒的歲月,唐英年早前回憶大學時代的生活,指適逢內地文化大革命,他「讀過毛澤東語錄,發現毛澤東有很多思想適用於現代」。實際上,所謂毛澤東思想,無非就是造反有理,本港八十後的社會運動要溫和得多、理性得多,唐英年認同毛澤東的革命思想,卻對八十後熱心參與社會運動大驚小怪,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部分年輕人以出位、偏激的手段抗爭,當然不值得鼓勵。不過,當高官居高臨下,老氣橫秋地指摘年輕人激進、欠包容、不負責任之前,他們可有反躬自省?事實上,隨着時代變遷,現在的香港早已不是只要肯拚搏就有出頭天的年代,不少年輕人面對畢業即失業、收入追不上通脹、儲錢追不上樓價、不敢結婚、不敢生孩子等煩惱,充滿挫折感,而社會不公不義更令他們憤慨。可惜,唐英年高高在上,錦衣玉食,跟他討論民生疾苦,正如有人向晉惠帝匯報老百姓正餓肚子,結果只能得出一個「何不食肉糜」的笑話。
港府施政無方甚至倒行逆施,更加劇社會怨氣,譬如主流民意反對申辦亞運,港府偏偏一意孤行;主流民意要求復建居屋,港府卻搞出一個不倫不類的「置安心」計劃;主流民意提倡環保,港府卻企圖將郊野公園闢作堆填區;主流民意要求保留集體回憶,港府卻坐視不少文物古蹟被破壞。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年輕人變得激進,很大程度上是被逼出來的,唐英年不反省港府施政的過失,卻批評年輕人這也不是、那也不對,這就是典型的「有口話人,無口話自己」。
更加荒謬的是,唐英年還將年輕人的不滿歸咎於傳媒,指「八十後現象成為熱門話題,相當程度上是媒體和網絡科技所造就的」,這根本是本末倒置,不知所謂。傳媒以報道事實為天職,當八十後包圍立法會以阻止高鐵撥款通過,傳媒能視若無睹嗎?當八十後死守菜園村阻止政府拆遷,傳媒能隱匿不報嗎?當八十後上街抗議港府施政不當,傳媒能置之不理嗎?莫非在唐英年等高官的眼中,傳媒只能做政府的傳聲筒,一味粉飾太平,幫政府批評打壓年輕人?如果是那樣,香港又何必實行一國兩制呢?
港人向以溫和理性著稱,除了極少數人,大部分市民都是選擇和平表達意見。但誠如唐英年所說,政客用得最少的器官是耳朵,由於港府總是置民意於不顧,和平表達意見總是得不到尊重,訴諸激進手段就往往成為沒有選擇中的選擇。近年來認同以激進手段抗爭的市民不斷增加,反政府的不僅是八十後,也不限於九十後,而是遍及各個階層,顯示民怨已是星火燎原,一觸即爆。
怨人不如自怨,求人不如求己。港府不滿八十後的抗爭,卻不知反躬自省,這才是最可悲最可怕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