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一意孤行自取其辱

政府一意孤行向立法會財務委員會申請六十億元撥款,一早預計成功機會近乎零。但最終表決結果,四十票對十四票遭否決,卻真的是出人意表,顏面何存,可說是自取其辱。

在立法會答問大會上,曾蔭權埋怨申亞被政客「跣低」,宣洩了心中的不滿,卻於事無補。臨門一腳,拉票工夫似有若無,建制派議員在大勢已去的形勢逆轉下跳船,政府之弱勢顯露無遺,對曾蔭權政府餘下不足年半的管治期具重要啟示。

本欄早已指出申亞難以成功,關鍵在於主流民意不支持,市民擔憂經濟與民生環境惡化,遠勝關注申辦亞運。通脹惡化、貧窮嚴重及樓市居高難下,甚至近期港元疲弱,聯匯機制檢討等議題,才是市民大眾最關心的問題。

全民關注的「近火」問題,政府不作聚焦討論,卻欲引導公眾去看「遠水」的申亞,讓市民覺得本末倒置。本來市民對申亞的態度還是持開放的態度,可惜,政府提供的有關規劃和預算開支估計,其疏漏程度簡直嚇人,令公眾質疑政府的統籌與執行能力,公帑投入的數字多次改變,更予公眾兒戲的感覺,申亞失敗,咎由自取!

雖然,政府決意硬闖,更成功動員不少精英運動員現身說法,頗能打動民心,對青少年尤具影響,而且建制派的民間社團又大賣廣告,以鋪天蓋地之勢為申亞造勢。但歸根結柢,主流民意始終未見改變,立法會各黨派,尤其是建制派的龍頭民建聯,更認為轉軚無據。

耐人尋味的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甚至不惜強姦民意,所為何事?負責中大專項民調的學者指出,上月初交付政府的草擬報告,在分析上同時點明「市民有一定保留」,不知為何政府有不同演繹,強闖失敗還留下一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