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美元匯價升至近兩個月以來的新高,金價也出現回吐,美國的部分經濟數據也表現正面,惟總體來說,美國仍然堅持利用「弱美元」政策來刺激本土出口,美元價格還是處於一個非常低的水平。
弱美元體現於香港,最典型的現象就是通貨膨脹。統計處公布的去年十一月份消費物價指數顯示,整體比二○○九年同期增長了百分之二點九。其中,電力、燃氣及水費在甲類消費物價指數中的升幅高達百分之二十二點七,食品(不包括外出用膳)也上升百分之六,其他項目也同比二○○九年十一月出現若干升幅。
有學者認為,內地雖然也飽受通脹之苦,但情況沒有香港的嚴峻,因為內地仍然進行一、二、三級產業分工,一來可以透過本土生產來緩和本土市場對貨品的需求,二來人民幣還在強勢階段,可以有利於出口價格方面的收益。
反而香港沒有如內地一樣的優勢。香港的產業結構是第三級產業,也就是服務和金融行業等無形產業,佔據本地生產總值的百分之九十。香港出口業並非主要經濟支柱,因此就不需要「弱港元」政策來刺激出口,提升經濟。
然而,聯繫匯率之下,美元貶值等同於港元貶值,而港元貶值首當其衝的將會是香港的小市民。貴價貨並非尋常百姓可以消費的,所以通脹雖令貴價貨更貴,但對民生影響有限,不過一般民生用品和食品的價格上升,卻是令小市民百上加斤。
故有學者指出,單以此情況來說,香港因為美元貶值而最終導致的貧富懸殊,可能比內地的貧富懸殊更為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