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文你未必認識,但劉米高你又會好像有點印象,說出他的洋名Michael Lau,再看他一身潮人打扮加上一臉鬍子,沒錯,他就是以十二吋Figure起家,由香港紅到去外國,登上《時代》周刊的土炮設計師。劉建文表示要做到商業與藝術並存,就如馬戲團內踩鋼線的特技人一樣,只得極為狹窄的空間。
和你我一樣,劉建文的故事都是由「打工仔」開始。第一份工負責修補油畫,之後任職設計公司、出版社,再到百貨公司裝飾櫥窗,最後一份工在廣告公司。以上的履歷為劉建文練出一身好功夫,「做G要承受老細嘅壓力,等你唔好以為自己好巴閉!」
劉憶述,當時的工作狀況只得「輸入」,毋須思考,又怎會得到滿足﹖自小愛流連博物館、畫廊的他,畫得一手好畫,更分別於九三及九六年自資開畫展,當時更碌盡人情卡。「青春就係有趣囉,一班人事前唔會理結果或會否成功就去做,點知又做到喎﹗」年輕時的單純、沒有計算,總令人回味。
劉在經濟不景氣時,脫離「打工仔」行列,由畫畫轉型主打做Figure。但一日只得廿四小時,他既要做散件設計兼職,又要限時做出九十九隻Figure。「係好奇怪㗎,都唔知點解嗰陣可以做到咁多嘢㗎。」展覽前一個星期還欠數十隻Figure,不知自己何以能於展覽當天順利完成所有製作,趕及死線。
外人來看,Figure和畫,猶如兩個不同的派別,不過局內人卻另有見解。「兩樣嘢其實一樣,畫就係單一平面,Figure就係三百六十張平面。」製造Figure,劉建文從不假手於人或電腦,從起草圖到落刀雕刻,都由自己一手包辦。「如果喺呢個年代,我睬你都傻啦,依家無人再嘥時間做呢啲無聊嘢㗎啦,科技嘅進步,人唔能夠抗拒。」
憑着一雙巧手,走進人流最旺的商場開展覽,引來人龍排隊看展覽,一下子成為潮人朝拜熱點。劉直指香港以消費主義掛帥,要維持人氣,就要有產品同場出售。記者即時問他:「名氣真的有很大幫助嗎﹖」「名氣?做出嚟嘅啫,唔好信呢啲嘢!哈哈,名氣極都要有趣味先得嘅,因為始終係喺現場,要自己親身感受嘛﹗有趣、名氣,咪喺時代廣場開展覽囉。」趣味同時,劉在製作上亦要求一絲不苟,「不能貪成本平,夾硬做啲平嘢出嚟嘛。」
「商業做得好就可以賺錢,藝術做得好就可以出名。」既有「錢」途,又夠人氣,但在劉建文心目中,他的身份到底是藝術家、還是設計師?「記得劉建文咪得囉﹗」他很誠實:「我樣樣都有啲,又好似懶係藝術,又鬼咁掠水,但你唔商業,好多嘢都搞唔到,我一開始就踩鋼線㗎啦,藝術同商業之間講一世都講唔通,而我已經喺呢條鋼線上踩咗好多年。」
除了藝術家、設計師,眼看粉絲三五成群結為朋友,劉建文更以醫生自居,用Figure「入藥」,治療都市人心靈。「衰啲講句(Figure)其實係一舊爛鬼膠,攬住錫兩啖又無意思嘅,玩又唔會玩嘅,不過擁有佢哋(Figure)嗰一段日子舒服咪夠囉。」
劉建文在潮界點膠成金,不過他卻不甘只為消費主義服務,反而想爭取更多的創作空間做藝術。「最根本嗰樣嘢我都係想搞藝術㗎嘛,依家(事業)OK嘅時候,我就想件事完美啲,如果做展覽或者一些製作,最緊要可以表達多啲,做得深入少少……」
圖:甘偉倫/文:張美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