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吟虎嘯:利益共同體 統戰早變味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中英談判香港前途問題,簽署《中英聯合聲明》,中國鐵定九七收回香港,開始了長達十三年的過渡期。這段時期,中共對香港各界,特別是對工商界、文化界、政界開展全方位、大規模統戰工作,目的是「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支持北京爭取民心,穩定大局,令香港平穩過渡,政權順利交接,保持安定繁榮。

那個時候,是香港「被統戰」的「黃金期」。北京及其駐港機構為此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心思。為了達到最佳「統戰」效果,把有價值、有作用的人「統」過來,北京及其駐港機構對「統戰對象」的甄選很講究,生怕「統戰」了一些不三不四的人,「得罪」了真正的統戰對象,工作事倍功半。有豐富統戰經驗的北京當然知道,統戰工作中也有個「劣幣驅逐良幣」的道理,此如古代權門「養士」,若總是「雞鳴狗盜之徒出入其門」,真正的「士」就會「恥與為伍」、「敬而遠之」。

中共的統戰工作,多年來由周恩來和廖承志領導,經驗老到,水平甚高,周公和廖公在這方面也很有威信,許多「像樣子的人物」皆樂於被其「統」。在這方面,周公、廖公是表率,做統戰的中共幹部皆以他們為楷模。當年中共駐港機構的官員在對港人開展統戰時,也多以周公、廖公為榜樣,他們知道自己是在為香港和國家的大局而工作。

回歸後,情況發生了大轉變,當年的統戰大變味。大概是「識時務者」甚多吧,回歸前的那種「統戰」現在北京已不需要了,倒是許多「識時務」、「拿利益」的人早已在「反統戰」中共官員,大家形成「利益共同體」了。這裏面不乏明明暗暗的政經交易,各得其所。

這些,香港市民都看在眼裏。回歸十三年,北京總覺得「人心回歸」不盡如意,總說要「壯大愛國愛港力量」而不得,選舉中總處下風,這和他們自毀統戰關係至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