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內地將於明年一月一日起實施《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管理條例》,禁止電子廢物進口。有本港回收業人士透露,近月出口商已拒絕再接收電路板等可回收處理的電子垃圾,囤積數以十噸計貨物,擔心隨時血本無歸。環保團體批評港府遲遲未推出相關的生產者責任制法例與內地銜接,又缺乏完善機制監管回收場,擔心在「有入無出」的情況下加劇本港環境負擔,淪為電子垃圾港。
何先生任職的回收公司每日向街舖收購各類廢物,稍作處理後再轉售出口商,送至內地及東南亞國家處理。他表示,近月其公司以每噸一千多元價錢,購入十噸覆銅板,原打算出口分拆成銅及膠等再造物料,其中銅屬貴價金屬,每噸可賣近六千元;豈料多間「大莊」(即出口商)突然拒絕接收,部分透露是因為內地即將實施新例,電子垃圾再無出路。據悉,拒絕接收情況自廣州亞運期間已經開始。
何先生續稱,該批覆銅板來自一間滑鼠生產商,是該廠完成內地海關所定的生產配額後剩下來的物料,輾轉回收至本港,目前惟有繼續積存直至找到處理廠接手。他指出,全港近萬間回收舖,平均收到最少兩公斤廢電器及電子產品,以此推算每日便累積共二十噸的電子垃圾,急需方法處理。
環境局資料顯示,本港每年製造逾五百四十萬件共七萬噸電子廢物。地球之友高級環境事務主任區詠芷擔心在出路萎縮下,回收商只肯回收較具價值的金屬,其他廢料則棄置在堆填區或坪輋等新界東北一帶的回收場,要求當局盡快立法,效法台灣等訂立明確機制,由生產商負責回收處理。
立法會議員陳淑莊指出,電子垃圾較一般廢物值錢,但本港目前只有小規模處理,其餘全部運往外地。她批評港府推行環保政策太慢,例如膠袋收費至今仍停留在第一階段,至於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生產者責任計劃,早於今年四月完成諮詢,但當局至今仍未交代何時正式進行立法,要求加快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