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碗窰村被列為法定古蹟廿多年,至今保育工作仍「條條fing」。有碗窰村村民炮轟古物古蹟辦事處做事「半桶水」,口口聲聲要保護碗窰,卻從未進行文物評級,連法定遺址劃界亦只馬虎「圈得一截」,餘下大部分範圍則任人踐踏。當局又雖已於村內的荒廢學校課室加上展板,改裝成訪客中心介紹碗窰歷史,但三年來連展櫃都未開封,中心空無一人,白蝕公帑。
鄰近大埔市中心的碗窰村,相傳於明代中葉開始生產青花瓷器,為中國境內唯一保存完整,甚至有力復原的窰址。
窰址早於一九八三年被古蹟辦定為法定古蹟,廿七年來採取「最少干預」原則進行保育,但本報多次到上址視察均發現保育不善,日前再隨村民馬家順到窰爐「龍窰」了解,依舊是圍封欠奉,文物碎片四散山頭。
馬家順批評,古蹟辦只將一個「蘊藏」大量破爛瓷器的山崗以鐵絲網圍封,但「做啲唔做啲」,其中依山而建、面積達廿五米乘五米的「龍窰」,是窰址不可或缺的部分,最鼎盛時每日可生產近萬件瓷器,如今卻任由它被叢樹雜草遮蓋,臉目全非。
提到將停辦的碗窰學校改裝為訪客中心一事,他更是氣上心頭,「○七年到依家都喺度拍烏蠅,連展櫃也未開封!」他說,早前有四、五宗村民在「龍窰」周邊建丁屋的申請,結果地政署只批出「邊皮」斜坡,「你話呢度係文物保護區,有乜法理依據先?又唔嚟評級又唔劃界,留喺度養樹……當年負責發掘遺址的考古顧問區家發死埋啦,都仲乜都未做!」他強調若文物有珍貴價值,村民是「有得傾」。
古蹟辦指,古蹟辦與地政署正就文物保留區設置圍網作出跟進;至於訪客中心花費了九十六萬元改建,包括鞏固課室結構、更換屋頂及內部裝修等,村民○八年要求為訪客中心擴闊附近路段、加設停車場及公共廁所等,但由於場地所限,古蹟辦會繼續與村民商討,望能最快於明年初對外開放。
記者黃慧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