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皮癬患者皮膚出現紅疹和變厚,令人誤以為是皮膚病,該病為一種自身免疫系統失衡的病症,更可損害關節,令關節出現與類風濕關節炎相似的關節腫脹,或脊骨不能彎曲的強直性脊椎炎徵狀,部分患者因手指關節嚴重受損,手指皮像望遠鏡般可拉長縮短。中文大學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副教授譚麗珊指出,兩成牛皮癬患者發病前先有關節痛,故市民若感到關節持續痛楚,尤其是有牛皮癬家族史的人士,應及早求醫。
年約五十歲的文員曾女士,患牛皮癬已有八年。不過,她憶述當初發病時,只是左腳踭腫痛,接受跌打和骨科治療,痛楚未減,發病兩個月後才發現背部有紅腫塊,不久腫塊蔓延至全身,她曾因痛得臥床時不能轉身入院,始確診患上牛皮癬關節炎。她表示,當時臀部「腫到連護士都搵唔到地方打針」。
雖然她有服用消炎藥和改善病情的風濕藥,但痛楚仍持續,甚至靠拐杖才能走動和上班。她說,曾在工作期間因病情影響虹膜,令她因眼痛入院,當時「好似盲咗咁」,情況最嚴重時,脊椎、牙骹和頸關節也受損,「香蕉都食唔到」,又不能活動,「全身好似舊豆腐」,直至○七年接受生物製劑治療,皮膚和關節問題才改善。
譚表示本港人口約百分之一患牛皮癬,六成患者只在皮膚出現牛皮癬,兩成患者先出現關節發炎,餘兩成同時出現皮膚癬和關節炎。由於大部分患者不是皮膚和關節同時發病,容易忽視病情,或誤以為勞損,延誤治療。
中大在○七年至去年調查一百廿五名牛皮癬關節炎患者,發現每名病人每年的醫療成本為三萬二千多元,他們因該病失去工作或需要別人照顧的成本也達二萬四千多元。
譚麗珊稱,牛皮癬關節炎發病年齡在卅至四十歲壯年時期,令不少患者不能正常工作。廿多歲的梁女士本身任職文員,關節疼痛多年才求醫,求診時雙手手指骨發炎程度變得霉爛,手指外皮可拉長縮短,如同伸縮望遠鏡,因而放棄工作。譚醫生提醒市民,若患上牛皮癬或出現關節痛,應及早治療,發病兩年內求醫,病情容易受控。
另外,香港風濕病基金會本月廿日下午在理工大學李兆基樓舉行牛皮癬關節炎講座,讓公眾了解該病病徵及治療。查詢及報名可致電2636 0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