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健:中大新技術 驗腸癌九成準

【本報訊】大腸癌為本港第二常見癌症,最新的科學技術有助醫生趁早識別患者。香港中文大學電子工程學系研發腸道息肉影像識別系統,對病人腸道圖片進行色彩度、光度分析,辨認大腸癌病徵準確度達九成,團隊去年獲機械人學與生物模仿學國際會議頒最佳學生論文獎,計劃未來在公立醫院試用。團隊又研製加強版膠囊內視鏡,把病人檢查時間由八小時縮短至一小時。

息肉是大腸癌的病徵之一,病人吞服藥丸狀膠囊內視鏡進行腸道檢查,膠囊隨腸道前進,內置鏡頭拍照逾五萬張,膠囊約八小時後排出體外。及後醫生需用逾兩小時,慢慢分析該五萬張照片,判斷病人有否出現息肉、流血等異常情況,但通常只有廿至三百張照片有助醫生判斷。

識別腸道息肉

中大電子工程學系教授孟慶虎及三位博士生李抱朴、范奕辰及齊林研發的腸道息肉影像識別系統,用電腦對影像進行色彩度、飽和度及光度分析,從中區分息肉,把檢視照片時間減至半小時,又可製成三維影像,方便醫生進行手術。

孟慶虎稱,海外曾有同類型系統但準確度只得五成,其研發系統因敏感度高,準備度提升。團隊去年測試三百張有癌症病徵照片,系統成功辨認逾二百八十張,準確度達九成四。他表示將改良系統,加強識別流血、潰瘍功能,計劃未來可在威爾斯親王醫院試用。

另外,團隊又成功研製無線驅動膠囊內視鏡系統,在膠囊內視鏡加裝微型電機,讓膠囊可在腸內自行移動,並設有定位系統,膠囊在體內時間由八小時縮至一小時。團隊曾以豬進行體內測試,正申請本港及內地專利,料兩至三年後可進行人體測試。中大將於下周六起的創新科技嘉年華向公眾介紹影像識別系統及其他十八項科研項目。

Money18新功能「18好路數」為你預測心水股票升跌機會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