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體腐壞增解剖困難

【本報訊】香港大學病理學副教授馬宣立表示,遺體如不經冷藏,存放在約攝氏二十度室溫,只需三十小時已可陸續出現腐壞,包括因腸道腐爛及孳生細菌,致腹部變綠或變黑;細菌入血致皮膚出現一條條線狀,甚至整個遺體腫脹,發出屍臭味道,增加化驗及解剖的困難。

破壞日後化驗準確度

曾為法醫的馬宣立解釋,若遺體加速腐壞,會令部分解剖工作遇到困難,如懷疑死者細菌感染、中毒、服藥或開煤氣自殺等,都會因為血液或體內的細菌過多,較難進行化驗。

至於流產胎兒被擺放室溫,他說:「胎兒已喺子宮死咗,放喺室溫時間愈長,腐壞變化更快。如果有特殊原因要查死胎死因,難度就更高。」

有三十年法醫經驗的退休法醫蒙海強亦指出,將屍體冷藏最主要目的是要保存屍體完整。若屍體放在室溫環境,屍體會出現細胞分解現象,破壞日後化驗或解剖程序的準確度。

港大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表示,人體腸道最多細菌,包括金黃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等,遺體一旦沒有被冷藏,腸道細菌便會乘機快速繁殖,令腐壞情況加劇。

Money18新功能「18好路數」為你預測心水股票升跌機會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