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入風雲:制度與人事

學校的最關鍵人物是校長這個道理,不獨適用於學校,對其他管理亦然。

以前北京一個研究單位的負責人曾跟筆者說,他做過大量調研,發覺地方發展有眾多成敗原因,但重中之重,就是地方第一把手的能力:地方領導能力高,那地方便能發展起來;地方領導不濟,那地方就停滯不前,甚至退步。

有關香港政治的討論一直都有個現象,就是重制度、輕人事,因為由香港前途談判開始,其主調就是要保留原有制度不變。香港當年的信心危機,其實是對應於當年中國的政治氣候和環境。香港要成功落實「一國兩制」,就一定不能有內地的干預;要頂住干預,就一定着眼於制度的建構。在這個大環境下,變成向制度傾側,凡事都講制度,久而久之,便成了偏重制度而忽視人事。尤其是回歸之前,香港的經濟發展處於黃金時代,沒有遇過嚴峻的挑戰,那就不只是強調制度,而且是執着於當時的制度。

這種制度被神聖化,有時甚至流於程序化,以一些死板的程序等同了制度本身,當制度無法應付變化多端的外在環境時,神聖化的制度或者是僵化了的制度,本身就失去了生命力,要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才可以改動一點點。

對於香港問題的探討,其實應該作出一個調整,就是由制度適度地調整到人事方面。制度和人事似乎是對立的,但實際上並不是真的對立,好的制度不是在於其非人性,而是可以把最優秀的人找出來,放在最合適的位置之上,這樣才能彰顯制度的優越性,不能只是拚命講制度本身,從而否定人事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