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友人飯局,朋友聊起「性教育」話題,問筆者知否「炒飯」的典故由來。「炒飯」本來是來自台灣的用語,亦是比喻性行為。最近應是因為電影關係,令這外來詞語有更多人認識和感好奇。
電影的劇情和細節,在此就不多說了。反而戲中其中兩大元素,炒飯跟承擔,惹起了筆者的興趣。在青少年性教育中,總會涉獵到不少傳媒話題和流行風氣,而筆者覺得難度較高的是,怎樣在各種零零碎碎的意識中,整理出一套比較合理合邏輯,又在生活中用得着的觀念。
「性」固然是又有香味又吸引,因此閒時來一客,以人「性」來說,好像不為過。在電影中,facebook朋友、隔壁鄰居都可來一客,最後是所有人快快樂樂、幸幸福福地去承擔照顧小孩子的一生……慢着!隨性的炒飯,是如何演變成一世的承擔?電影中的一個多小時,當然不會交代。
在真實生活中,一個負責任觀念的建立,而且還要不理變數和困難持續下去,絕對不是短時間就能打造完成的。就讓年輕人有多些思想和討論的空間,為這段邏輯空白填上內容。植入了一個年輕人有興趣思考的問題,這問題可能會在需要的時候浮於意識,為生活作出提醒。不如得閒看看媽媽炒飯的背影,一直為我們「激氣」足一世,操勞一生的背影,這才是真正「炒飯」後的承擔!
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教育幹事婁小君
www.famplan.org.hk/sexe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