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行時突然感到雙腿麻痹或抽筋,可能患「周圍動脈阻塞性疾病」,因雙腿血管收窄,導致下肢血液循環受阻,嚴重者傷口難以愈合,造成潰瘍甚至敗血病,需截肢保命,患者平均折壽十年。中文大學醫學院去年初開展綜合治療計劃,透過及早確診及與「通波仔」類似的血管介入手術,重新打通下肢血管,成功率達九成半,八成患者毋須受切腳之苦。
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心臟科主管余卓文昨表示,周圍動脈阻塞性疾病是因脂肪及膽固醇於下肢血管形成粥樣硬塊,令動脈收窄及阻塞,糖尿病、吸煙及高血壓均為高危因素。典型徵狀為步行時突感腿部麻痹及抽搐,惟不少患者以為是年老現象或風濕骨痛而不理會。調查顯示,全球三千萬人患該症,惟確診人數不足一半,粗略估計高危組別發病率約三成。
該症可令下肢嚴重缺血,腿部傷口無法愈合及出現潰瘍,甚至形成壞疽及細菌入血,若不加治理半數人一年內需截肢。病者有五成機會在五年內再截肢,平均壽命短十年。
該學系助理教授甄秉言指,去年與外科學系合作,於威爾斯親王醫院推行綜合診治計劃,至今年七月共接卅五宗嚴重的轉介個案,患者平均年齡七十三歲,四成半人嚴重下肢缺血,近三成屬膝部以下動脈栓塞,四成人的栓塞血管長度超過十厘米。
醫護人員先檢查患者血管,若患者身體情況不宜接受「搭橋」等外科手術,可接受微創血管介入手術,原理與「通波仔」類似,將導管經大腿動脈進入栓塞部位,再張開支架擴張血管,治療成功率為九成半。大部分患者步行距離及傷口愈合情況明顯進步,八成患者毋須截肢,日後復發亦可再做手術。威院為目前唯一提供該手術的公立醫院,病人需經轉介,並自付手術費,每次約二萬至四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