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陽光燦爛,是戶外活動的好時機,外出前不少人會先到天文台網站了解戶外氣溫。但本報發現,天文台公布的廿四小時各區氣溫數字,皆比記者親身在各區量度的氣溫為低。有環保團體批評天文台將各區氣象站設於山旮旯地方,氣溫較市民活動的地區低幾度,認為數據不能反映實況;又有團體建議當局根據溫度、相對濕度及風速以訂出暑熱指數供市民參考。
上周一天氣炎熱非常,本報記者以多個溫度計到各區量度,發現部分地區溫度高達攝氏(下同)三十五度,遠比天文台網站顯示的溫度為高。記者往其中的一個量度點是荃灣街市街,當日下午三時五十分,溫度計顯示當時有三十五點一度高溫,但天文台網站各區溫度圖卻顯示當時荃灣區是廿九度,較記者量度的低六點一度。而記者亦在青衣担杆山路、九龍城賈炳達道分別錄得三十四度及三十三點八度,但天文台的資料顯示兩區皆是廿九點三度,前者低四點七度,後者則低四點五度。
究竟為何偏差如此大?天文台的數據是在哪裏收集,以甚麼方法收集?記者根據天文台提供的資料,到多區自助氣象站視察,發現它們不是設於隱蔽幽深的位置,便是高於海平面逾百米的山上。以荃灣區的氣象站為例,設在高於海平面一百四十二米的大帽山山腰,該處三面環山被一片綠林簇擁,且居高臨下面向荃灣市區,十分開揚通爽。大埔區的氣象站則位於元洲仔一處背山面海的隱蔽林蔭,雖然與鄰近的廣福邨只有一路之隔,但環境清幽,又有海風送爽,明顯比區內其他地方涼快。
「佢哋嘅氣象站多數都設喺山旮旯地方,同一般市民嘅日常活動拉唔上關係。」地球之友高級環境事務主任蔡家文認為天文台各區氣象站的選址並不以人為本,對市民參考價值不高。蔡指出,天文台量度的溫度屬自然溫度,不受其他因素影響,但市區高廈林立,汽車排出的廢氣等因素令溫度上升,若只參考天文台的溫度,難以保障路邊或戶外工作人員的健康,建議當局在市區的繁忙地點設儀器監測氣溫。
現時天文台是透過設於各區的自助氣象站量度氣溫,天文台發言人表示,量度溫度是在一個狀似白鴿籠的溫度百葉箱內,放置準確度甚高的白金絲電阻溫度計。氣溫的準確度毋庸置疑,但量度地點的選址隨時影響溫度變化。
發言人指,自助氣象站的選址是根據世界氣象組織的建議,包括接近海平面、設於草地及空曠的地方、和不受熱源影響,例如冷氣機出風位。
天文台堅稱氣象站選址要符合有關原則,惟本報巡查所見卻非如此。例如青衣區的氣象站設於長青邨其中一幢公屋的天台,該處雖為空曠地方,但卻沒有草地,而且位處廿四樓天台,高於海平面一百二十二米,只符合天文台提及的其中一個原則。
「以天文台現時量度溫度的方法,市區實際氣溫高出三至四度十分等閒。」綠色力量科學及自然護理主任鄭睦奇解釋,天文台量度溫度時要避開太陽的直接照射及熱源,目的是要量度空氣的溫度,但市民所感受到的溫度會受到風速及相對濕度影響。
鄭睦奇建議天文台採用舉辦奧運馬術賽時用過的濕球黑球溫度測量系統,向市民提供暑熱指數(即參考了氣溫、相對濕度及風速而得出的數據),供市民參考,他又認為,天文台在酷熱天氣警告以外,應該有一套可以反映高溫對市民健康影響的指數指標,附帶一套保健建議,更要提醒市民在高溫下要注意的事項。
文:黃燕雯/圖:崔祖佑、馮溢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