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民遊行捍衞粵語,結果被某部分香港人錯誤解讀為抵制普通話。事實上,整起事件,廣州市民並沒有喊過任何一句「抵制普通話」的口號。
廣州人要求保留粵語,惟同時他們亦操流利普通話;相反,香港人能操流利普通話的着實不多,回歸十三年,這現象是令人難以釋懷的。
《基本法》第九條規定「香港特別行政區的行政機關、立法機關和司法機關,除使用中文外,還可使用英文,英文也是正式語言。」政治上英語不再是主導語言,但由於歷史原因,兩文三語在香港的發展並不平衡,普通話仍然沒有受到特區政府的重視,與國家語言地位相距很遠。
某些香港人抗拒普通話,害怕推動普通話等同將香港「內地化」,這種想法顯然過慮。學習普通話,是為抓好兩岸四地和世界華人血脈相連的優勢;也是把眼光放得更長更遠,立足香港,北望神州。普通話是我們擴展到大中華十三億人口舞台的通行證。
語言更是國家榮耀的象徵。法國人以說法語驕傲自豪,但有些香港人卻覺說外語才有型格。中國領導人、外交官員在國際政壇上長袖善舞,精通流利外語,但他們出席國際場合發表演說,都堅持使用普通話,究其原因,語言關乎一國之體面。
由此可見,特區政府以身作則使用普通話,也是體現國家主權,事關政府面對的不僅是香港七百萬人,還有內地十三億人民。惟香港官員出訪時使用英語,在港官式活動又使用廣東話,縱然用普通話,水平也着實參差,令人側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