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理工大學剛舉辦了中歐社會論壇的第三屆雙年會。對香港來說,回歸前後香港內地化是合理的,這中間帶有不少補課因素。但是,香港的特殊性,包括香港對中國的貢獻,不能使香港變成內地的一個城市,因為香港有其國際性。
在國際的層面上,國際性的表現,不在於政府有多少大型會議、請多少外國高官來,而在於政府以外的各種各樣多元化的交流渠道,少了公關因素,少了形式主義,在國際性的內容添上更多真心真意的交流爭議和融和。這個中歐社會論壇作為大學、作為民間組織的跨國性交流與合作,應該是香港增強其逐漸減弱的國際性的好方法。
我參加了其中一個討論,聽到歐洲方面的意見與報上一般言論大不相同。例如法國前總理說,資本主義的特色是製造泡沫,中國看到資本主義泡沫階段的繁榮,卻看不到泡沫穿破之後的困難,抄襲資本主義的泡沫便早晚出現問題。歐洲議會的前主席說,歐盟的成功是打破國家的主權觀念,主權可以分享,分享推動多元化,推動發展,發展卻不是經濟高速度增長,並批評外界看歐洲只看希臘危機,看不到希臘以外歐盟的百分之九十多的穩定和清醒的發展。而歐盟當前的緊縮財政,是因為泡沫不可長期維持,歐盟是為了克服困難,尋求日後的平穩發展。
香港的報章過度充塞美國金融界的泡沫言論及其衍生的短期行為,聽聽歐洲民間人士的真心說話,這便是真正的國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