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美國政府以「監管擔憂」為由,迫使美國一家光纖製造商中止與中國一家投資公司建立合資企業的計劃,原因是華府相信這類合作會對國家安全構成威脅。華府否決此合資項目,意味着奧巴馬政府前後不到一年,已「剷走」兩宗涉及中國公司的購併。華府投資保護主義背後,其實是「中國威脅論」作怪。
早在五年前,美國第八大石油公司尤尼科陷入財困招標求售,明明中海油出價比雪佛龍高出十多億美元,可美國政客「呱呱嘈」,說甚麼「不允許中國央企涉足美國戰略產業」,中海油遂「價高者不得」,由雪佛龍「冷手執個熱煎堆」,以少十多億美元的報價成功收購,尤尼科的股東們因此每股少收了五美元,為當局的冷戰思維付出不菲的代價。
從中國自身角度而言,中國已成「世界工廠」,經濟增長傲視全球,對能源有着巨量需求,但本身「地大物不博」,所以能源、礦產的開拓要「走出去」,技術升級換代要「請進來」。但在「走出去」、「請進來」過程中,央企、大型國企是「主力」,民企(包括海外註冊、香港上市的民企)是「偏師」、「奇兵」。有些國家、地區適宜由國企出面的就由國企「擔綱主演」,某些國家、地區政治上比較敏感,不方便由央企出面的就安排海外註冊的民企透過公共外交,先把油氣田拿下來,再交由大型央企實際運作,保障國家可持續發展!
正所謂「偏師借重黃公略」,畢竟,「走出去」過程中,「兩條腿走路」總比「一條腿走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