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類風濕關節炎可導致關節腫痛、變形甚至肢體殘障,發病的首一至兩年更是治療的黃金時期。有外國研究發現有近七成病人使用新的生物製劑「第六型介白質受體」抑制劑Tocilizumab治療半年後,可令病情改善兩成,相反只使用傳統口服抗風濕藥「甲氨喋呤」,只有五成二患者達到相同成效。三成三病人利用新藥治療更可達無病徵、發炎指數正常的緩解狀況,服用傳統藥物則只得一成二人能達致緩解。
風濕病科專科醫生陳德顯估計,本港約有二萬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患病人數暫未見有上升趨勢。他指,發病高峰期主要於三十至五十歲之間,一成多患者可「斷尾」,其餘約八成人則需持續服藥。一項由多國進行的大型國際研究,向六百七十三名患有中度至嚴重類風濕性關節炎逾三個月病人,以不同藥物進行治療,發現使用「第六型介白質受體」抑制劑治療半年的患者,有兩成八人的病情可有七成改善,但使用「甲氨喋呤」的只有一成半人。
三十五歲陳小姐患此症六年多,單靠使用「甲氨喋呤」未能控制病情,轉用「甲氨喋呤」及傳統生物製劑的混合治療後,情況一度有改善,但效用逐步減低,四個月前再轉用「第六型介白質受體」抑制劑,打完第一針後,她肩膊及腳跟的關節發炎已受到控制,病情亦有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