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本港有近七萬人患有心房纖顫,因心臟電流異常引致心跳紊亂,長遠會增加中風等心血管病風險。一項國際大型調查發現,僅三成房顫患者可正確解釋該症,雖然絕大部分患者有接受治療,但多達八成患者仍受房顫徵狀困擾,顯示治療效果未如理想。有心臟科專科醫生指出,房顫徵狀不明顯,呼籲市民如感到心跳突然加快且不規律,應及早接受心臟科檢查。
心臟科專科醫生陳偉光指,房顫於一般人口中的發病率約百分之五,即香港或有多達七萬名患者。患者以中年人為主,四十歲後每四人便有一人患上,患者的心臟電波亂流,令心跳混亂及不規律,每分鐘心跳可多達三百至六百次,亦會感到氣促、暈眩及心悸等。初期房顫屬偶發性,可於七日內回復正常,但若未能及時治理,四分之一偶發性患者會於五年內惡化成永久性房顫。
世界心臟協會、歐洲中風聯盟、英國心房纖顫協會及歐洲心率協會早前於十一個國家訪問了各八百多名醫生及房顫患者,發現僅三成受訪患者可正確理解病情,雖有近九成人正接受治療,但有多達八成三人仍受房纖徵狀困擾,包括每星期病發一次或以上。受訪醫生亦將房顫列作最難處理疾病第二位,僅次於心臟衰竭。
陳偉光指,房顫患者比常人面對高五倍中風、三倍心臟衰竭及兩倍的死亡風險,故治療重點以預防心血管併發症為主。惟現時抗心律不正藥物或引致甲狀腺毒症、肺纖維化等副作用,美國食物及藥物管理局(FDA)去年七月批准應用新一代藥物「決奈達隆」,臨床研究證實新藥可將房顫患者中風風險減低三成半,因心血管病入院及死亡的風險亦降兩成半,安全性與舊藥相若,新藥於今年四月獲本港衞生署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