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亞運得不償失

【本報訊】香港已非首次競逐申辦亞運會,早在二○○○年,港府提出申辦二○○六年亞運會,當時港府提交的財務報告預計無法取得收支平衡,赤字逾九億四千五百萬元,加上港府在興建亞運村上減收地價的幾億元損失,總代價高達廿億元,不過,香港最終敗給卡塔爾首都多哈而失落主辦權。

二○○○年提出申辦二○○六年亞運會的港府,由當時政務司司長擔任投標小組主席,研究申辦亞運的財務、體育場地及配套設施安排,當時港府預計,主辦亞運會的營運費用逾十九億元,可能少收的地價亦有幾億元,而在贊助、電視播映權、門券和售賣紀念品等方面的收益則有十億元,埋單計數政府隨時蝕十億元。

支出龐大 門券滯銷

以最近幾屆亞運會為例,申辦城市大多「凶多吉少」,第十五屆亞運會於二○○六年十二月在多哈舉行,會期十五天。據估計,單是開幕式已花費了兩億美元,被傳媒形容為「全球最貴的開幕式」,在保安上亦投放約兩億美元,支出龐大;在二○○二年的南韓釜山亞運會,亦報稱門券滯銷,連帶一些周邊收入如紀念品售賣都減少,經濟效益差強人意。

亞運會前身是遠東運動會和西亞運動會,是亞洲地區規模最大、水平最高的綜合性運動會,代表整個亞洲的體育運動水平。第一屆亞運會原定於一九四九年二月在印度新德里舉行,最終因籌備問題延至一九五一年才舉行,而在今年十一月,廣州將舉辦第十六屆亞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