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民主先驅是誰?不是甚麼民主之父,不是甚麼民主之黨,不是甚麼民主女神,也不是甚麼「千古罪人」末代港督,而是一位殖民時代理應專制的港督,姓楊名慕琦。
楊慕琦可能是史上最被低估的港督,也難怪,此君在二戰期間屈服於日軍,讓美輪美奐的半島酒店三三六室淪為簽署投降書的恐懼教室。因此,個個港督有條街,香港硬是沒有「楊慕琦道」。
楊慕琦作為民主先驅實至名歸。他捱過日軍俘虜的悽慘歲月,返老家經過養傷,四六年五月回港接替軍管領袖夏愨(夏愨道的那一個愨字,考起不少中文人),重新擔任港督,然後推出大膽的政治制度改革方案,史稱「楊慕琦計劃」。
如此政改方案,比之如今曾蔭權推出的一份,有過之而無不及。試想想,大半個世紀以前,誰能想像有人居然提議,三分之二議員為民選?這是楊慕琦的說法:希望香港市民有更多責任去管理自己的事務。
楊慕琦計劃最終沒有通過,否則香港早已民主化。之所以沒有通過,敗因一:當時的大英帝國意見分歧;敗因二:當時的中國大陸認為民主化等於獨立化;敗因三:當時的香港華人也不願見到民主化,沒信心「管理自己的事務」,總希望有個足以信賴的靠山。
楊慕琦計劃告吹,此後幾十年香港民主步伐原地踏步,無法起錨,怪得了誰?香港真的需要一條「楊慕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