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領一族坐姿不正、經常垂頭看電腦,容易加速頸椎椎間盤退化,有機會導致年長時不良於行!有神經外科專科醫生警告,近年頸椎退化有年輕化趨勢,大部分為經常看電腦或坐長途飛機的白領一族,年紀最小患者更只有廿八歲,三成嚴重個案需以手術治療。本港半年前引入新一代的頸椎人工椎間盤,較傳統的頸椎融合手術更快復原,增加手術後頸部活動能力,更減低病人痛楚和復發機會,至今已有八名本港病人使用。
奧地利薩爾斯堡醫學院神經外科專科醫生Michael Mayer指出,四十歲以上中年人,約有半數受頸痛或腰痛困擾,與椎間盤退化有關。椎間盤乃脊椎骨與骨之間的組織,能保持頸椎靈活郁動,及有吸震功能;由於椎間盤沒有血液流動,一旦受損或退化便無法還原。若椎間盤因退化而脫位,會壓着神經線,導致頸痛、手臂痛、四肢無力或麻痹。
本港神經外科專科醫生梁顯信引述中文大學○四年的研究指,本港三至四成四十歲以上人士有頸椎病變,七成可靠藥物及物理治療治愈,但有三成嚴重至要做手術。他觀察所見,近年頸椎椎間盤退化有年輕化迹象,與長時間用電腦有關,建議白領一族注意坐姿,不要「寒背」,若時常頸痛或膊頭痛,應找物理治療師協助改善坐姿及多做強化肌肉運動。
梁顯信稱,傳統上醫生會進行頸椎融合手術,在病人臀部取骨骼,再移植至頸椎,填補受損的椎間盤,待骨骼細胞增長後,兩截骨骼會自動愈合,缺點是頸椎的活動能力會大大減低,出現頸梗、頸硬,長遠更會加速上下截正常頸椎的退化速度,手術後十至十五年,約有三分之一病人的其他截頸椎會出現退化。
本港○四年引入第一代的頸椎人工椎間盤,病人毋須在身體其他部位取骨移植,由醫生直接將具有活動能力的人工椎間盤植入退化的頸椎,但缺點是病人同時植入兩截人工椎間盤,可能增加骨折機會,採用的物料亦會令磁力共振影像偏差。本港半年前引入新一代頸椎人工椎間盤,採用鈦金屬鋁合金,增加耐用性,而且能與磁力共振兼容,售價約三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