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舟遊涌」申遺大熱

端午節龍舟競渡,昨日在本港多個地區上演,但有百多年歷史、大澳獨有的「龍舟遊涌」卻是非一般的龍舟活動,更是本港首次獨立申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四個項目之一,而四個項目均已進入推薦名單,國務院下月公布正式入選結果。不過,這項獨特的活動一直只由大澳三大漁業行會出錢出力支持,他們期望政府可作出財政支援,以免傳統習俗失傳。

大澳的「龍舟遊涌」,由三大漁業行會的龍舟拖着載有神像的「神艇」在大澳水道巡遊,沿途鼓聲震天,場面熱鬧,吸引不少市民及遊客圍觀。香港文化博物館館長鄒興華表示,政府去年九月把大澳「龍舟遊涌」、長洲太平清醮、大坑舞火龍及潮州人盂蘭盛會申請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本港首次獨立申請。

學者指有團結意義

鄒續指,今屆申請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全國共有三千多個,經專家評審後,文化部上月中在網上公布列入推薦名單的最後三百多個項目,本港四個項目全部榜上有名。國務院收集各方意見後,下月公布正式入選名單。

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心主任廖迪生預計,「龍舟遊涌」正式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機會極高,因儀式把大澳獨有文化及當地漁業組織團結起來,棚屋居民在儀式進行時分衣施食,在社會團結層面而言非常重要。

廖指,若成功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可令政府考慮加強保育。

盼政府資助免失傳

大澳三大漁業行會之一的合心堂代表張海平稱,以往的「龍舟遊涌」所用的是可載二百人的大舢舨,但隨着漁業式微,只用十多呎的漁船作龍舟,經費由行會出資和向居民籌集而得,活動規模縮小。今年因有政府推廣,才於龍舟上重新布置名牌、羅傘作裝飾。三大行會今年斥資約十八萬元,區議會只贊助八千元,故張海平期望政府可增撥資源推廣,以免傳統習俗失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