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病人的免疫系統特別活躍,所產生的抗體、化學物質及酵素會破壞關節軟骨和鄰近的組織,軟骨的變形或關節的僵硬便會令關節以外的身體部位起變化,例如肺炎或纖維化的現象等。
類風濕性關節炎會造成全身關節疼痛和發炎,甚至全身關節永久性損傷。平均每一千個香港人,就有三至四個會患上此病,男女比例大約為一比三。此類病者多為35歲或以上女性,一般病發在手、腕、膝及手肘位置,初期患者會感到關節疼痛及疲勞,但隨着病情惡化,關節會出現腫脹、發炎和僵硬。病者除可靠服用非類固醇消炎藥,改善病情藥物及近年研製的單株抗體針注射等藥物治療外,還可透過休息、骨科手術、物理治療等方法控制病情,遏止病情惡化。
此病的診斷在現階段雖仍有一些困難,但是通過臨床及驗血檢測,診斷率仍很高。單靠類風濕因子檢查作診斷,未必是最正確,因為有三至四成患者的血液中,不含類風濕因子;相反,一些有類風濕因子的人未必是患了類風濕關節炎。最近發現有一組名為anti-CCP的抗體對診斷此病有很大的幫助。
除此之外,患者對病情的誤解亦會有所影響:很多患者都誤將此病當作扭傷或骨骼疾病來治理,最後才找醫生協助。若耽誤太久,關節膜和軟骨都會受損,病情即使能被控制,亦難以將變了形的關節復原。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內科學系教授 劉澤星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