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頻現斬人慘劇,有精神科教授指,腦部的杏仁體出現失調,可使患者有極端異常的情緒反應,以致作出攻擊他人或自毀的行為。逾半患者早於十四歲前發病,建議家長多留意子女。
國際腦神經與精神藥理協會香港籌委會主席鄧兆華指,腦部的杏仁體負責產生害怕、憤怒及侵犯等負面情緒,若杏仁體有先天或後天功能失調,會令患者潛藏暴力傾向;先天性是指患者出生時杏仁體已有反應過敏問題,動輒暴跳如雷,不能自控地作出暴力行為。
鄧兆華說,逾半患者於十四歲前發病,若家長見兒童有虐待動物等暴力行為,應盡早尋求暴力傾向的檢測及治療,只要強化兒童的情緒培訓及心理支援,不需藥物亦可過正常生活,不一定會發病,否則患者成年後才接受治療,屆時腦部已成形,治療難度會大增。
他指出,如果孩童自小接觸暴力資訊,會令本來正常的杏仁體後天性敏感度不足,對暴力、創傷及虐待習以為常,連對殺害他人或自殺都沒有反應,甚至認為以暴力達成目的屬合理。他建議對杏仁體功能失調患者處方血清素調節劑或抗癲癇藥治療,幫助杏仁體回復正常敏感度。
現時本港以監禁刑罰控制重複性的暴力罪犯,鄧兆華認為,他們犯罪的主要原因,是杏仁體出現病變,故監禁並不足夠;國際研究則指出,不少重罪犯有杏仁體功能失調問題,以致出獄後重複犯罪,港府應考慮以藥物治療罪犯的杏仁體病變,並以心理支援,讓患者建立正確的行為及情感反應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