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射燈:室內空氣差長者隱形殺手

空氣污染嚴重,患上呼吸系統病的人數大增,本港現時有逾一成長者患上慢性阻塞性肺病(慢阻肺病),長期咳嗽及氣喘,甚至要以儀器協助呼吸,成為醫院常客。理工大學一項研究發現,患者家居室內空氣對病情影響密切,濕熱和高塵的室內環境會導致患者情緒低落,增加病發風險。不過,本港室內空氣指數未成形,對病人缺乏指標作用,病人組織亦指政府支援不足,不少患者經濟困難,難以改善室內空氣質素,長遠患病人數只會與日俱增,成為公立醫療一大負擔。

過來人:勤洗冷氣隔塵網

「冬天空氣差,氣喘就密啲,喺屋企時間長,最重要係保持清潔,冷氣隔塵網一、兩個星期就洗一次,電費每個月都要成千蚊。」氣喘互助委員會主席林富患上慢阻肺病已經十多年,訪問期間她一直要以機器輔助呼吸,並不時咳嗽,走路要用拐杖,或者以輪椅代步。她指現時每日要吸取藥物及以儀器協助呼吸,居於深水埗的她寓所外人多車多,日常活動只可限於清晨的時候往公園晨運,「我算好彩,有啲病友經濟困難,每日得幾蚊買餸,有咩可能裝冷氣或空氣清新機,咪成日要返醫院!」

慢阻肺病是本港普遍氣管疾病,包括慢性支氣管炎及肺氣腫,世界衞生組織估計,到二○二○年,慢阻肺病會成為全球第五大常見疾病,同時是第三大殺手。本港普查顯示,全港有約百分之十二的長者患有慢阻肺病,上年度因慢阻肺病死亡人數超過一千五百人。

促訂室內空氣質素指標

理大屋宇設備工程系和康復治療科學系由去年起,在夏季和冬季家訪四十一名慢阻肺病病人,檢查其肺功能和調查生活質素,並在病人的家居內外抽取空氣樣本,量度空氣質素,及比對當日環保署公布的空氣污染指數。研究發現,相比室外空氣質素,受訪病人平均每日處於室內達廿一小時,室內空氣更影響病情,而其中溫度、濕度及微細的可吸入懸浮粒子(PM0.5-2)偏高的室內環境,均會增加病人負面情緒,例如在高塵量的環境內,每三個人就有兩個覺得易累。康復治療科學系助理教授方乃權博士解釋,慢阻肺病病情與心理因素有關,負面情緒容易引起氣喘病發危機。

不過,本港現時未有室內空氣質素指標,屋宇設備工程學系副教授王寧添博士表示,根據該學系曾研究的室內空氣指標,當室內空氣污染指數高,受訪病人有三十六人感覺不舒服,只有五人沒有不舒服的感覺。

學者警告醫療負擔勢增

「對病人嚟講,活動唔可以只靠室外空氣污染指數,研究發現改善室內空氣質素,可減少病人入院率,長遠減輕對醫療體系的負荷。」屋宇設備工程學系助理教授梅國威博士亦指,研究可發展成病人住所室內空氣質素指標,但目前政府對病人支援不足,「長遠慢阻肺病會愈來愈普遍,對政府醫療開支構成的負擔亦愈重,到時先『補飛』就太遲了。」

圖:崔祖佑/文:陳詠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