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更多的南亞裔子女入讀本地學校,校方向本會查詢提供英語的性教育講座亦相對提高了。正當我們花盡心思去預備英文的簡報和講稿時,卻忽略了作為性教育者,在面對不同文化背景的受眾時,對文化差異應有的敏銳性。
數日前,筆者去了一所中學為一班南亞裔青少年進行有關「愛情」的講座。學生都是來港只有兩至三個月,不懂說廣東話,主要以英語溝通。
在約四十名學生中,只有四分之一是女生。女生都選擇很安靜地坐在課室的角落,當被提問有關想法時,她們的臉上只帶點靦覥的笑容,不作聲響。
至於男同學則表示會回國尋找理想對象,和很重視選擇和自己有相同宗教的伴侶。跟香港的情況迥然不同,大部分南亞裔子女都是讓父母安排婚姻,女性更不能為自己的幸福話事!
當然,筆者也不能在此作一概而論,因南亞裔人士也不是單一的群體,他們是來自包括巴基斯坦、尼泊爾、斯里蘭卡、印度、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地區;他們之間存在不同的種族文化、家庭背景及宗教信仰,如印度教、天主教、伊斯蘭教和錫克教等,而這也正影響他們的戀愛觀和婚姻觀。
要跟少數族裔談性,本會還需要更多的裝備,包括掌握跨文化的知識,以避免在推行性教育時與受眾之間產生不必要的誤解;在尊重和接納的基礎上,鼓勵他們思考在戀愛方面應有的自主能力。
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 教育幹事劉影翠
www.famplan.org.hk/sexe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