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片充鮑片,蛇肉變鱷魚肉,近年這類假冒名貴食材事件時有所聞,但在最新食品基因檢測技術下,將無所遁形,中文大學引入了最新的微陣列掃描儀及雜交系統,只需兩天便可檢驗食品的種類及成分,較傳統基因排序方法快五天。檢測業界更指,近年本港食品檢測工作有兩至三成增長,未來可發展為貴價食材檢測中心,將有助出口及轉口貿易。
政府銳意發展驗測等六大優勢產業,當中食品檢測已有多年發展經驗,包括檢驗包裝食品製作營養標籤、食物安全測試等,政府亦增加外判化驗工作予私營化驗機構,以協助業界發展及培養人才,而海味及燕窩等高價食材的真偽檢驗認證,將成業界新發展趨勢。
中大食品研究中心主任關海山表示,本港每年出口、轉口數百億元食材,「東南亞唔少貴海味出口嚟香港加工,外國人信得過香港嘅品質,好多內地人亦嚟香港掃貨」,但有不法分子把假貨當真貨賣,故需食品認證技術協助,中大多年前引入全港首部基因測序機,測定生物品種的脫氧核糖核酸(DNA)的排序,需時七天,數年前油魚充鱈魚事件,中大便派人到印尼購買鱈魚做基因測試,再與本港的樣本作比對。
該中心近月引入最新的微陣列掃描儀和雜交系統,可一次過檢測十二個食品樣本,需時兩天,比以前的技術更快更準,「如果要驗塊肉係咪鮑魚,可把鮑魚嘅DNA同其他樣本放埋一齊,睇吓可唔可以融合」,惟關直言,雖然中心已有多種生物的DNA排序組合,但因欠資源,故仍未能設立認可的生物DNA資料庫,窒礙檢測發展,希望政府及社會可投放資源。
香港通用公證行行政總裁楊敬宗亦指出,單以其機構而言,已經有一千二百名員工從事食品檢測工作,業界已經累積相當經驗,但貴價食材檢測仍然在起步階段,需要社會協助發展,「就算係燕窩,都有好多品種、來源地,要先成立咗個資料庫,其他檢驗工作就容易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