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形乙肝多40歲後病發

【本報訊】本港乙型肝炎帶菌者約佔全港人口一成,病情如控制不好,可引致肝硬化和肝癌。肝癌每年新症近一千六百宗,是本港第三大癌症殺手,而乙肝新症有八十多宗。香港亞洲肝炎會創會會長梁慧儀指出,不少四十多歲的乙肝新症求診時已開始出現肝硬化,呼籲乙肝帶菌者應每年接受身體檢查,如病毒活躍,更要及早接受治療。

感染後未必有病徵

每年五月十九日是「世界肝炎日」,梁慧儀指巿民對肝炎的意識不高,大部分乙肝患者在捐血時被驗出帶乙型肝炎病毒,但因未有病徵而沒有理會,也有市民結婚前接受婚前檢查或買保險驗身發現帶菌,須加保費時,才開始關注。

她表示,當受到乙肝感染之後,有些人可能一點病徵也沒有,但有些人可能出現以下病徵,包括食欲不振、疲倦、體重下降、發燒、肌肉或關節痛、腹痛、惡心和嘔吐、眼白和皮膚變黃,以及胃部發脹或浮腫等。衞生防護中心資料顯示,在過去三年,每年有八十多宗乙型肝炎個案,今年頭三個月則有十五宗。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資料亦顯示,○七年有一千四百四十九人死於肝癌,新症則有一千六百九十宗。

梁慧儀表示,四分之一乙肝帶菌者不能透過身體的免疫系統清除體內的病毒,即使病毒在他們體內不活躍,也有機會在十年之內發病,故他們應該每年驗血,若果沒有出現異常,可以定期由醫生跟進,但帶菌者年紀逾四十歲,出現肝硬化或肝癌風險會增加,就要更密切監察,甚至服藥控制病毒數量,以免惡化至肝硬化或肝癌。

現時有五種口服藥物治療乙型肝炎,能抑制乙肝病毒數量,病人須長期服用,部分藥物在用藥五年出現抗藥性,其中一種稱為「恩替卡偉」的口服藥,抗藥性較低,本港公立醫院去年已將該藥定為第一線藥物,她呼籲病人及早求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