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署昨公布最新的粵港珠三角空氣質素報告,報告中雖指出四種污染物中,三種的年平均值均較○六年下跌百分之七至三成八,但毒臭氧不跌反升一成七,單計本港更是上升近一成九,成為本港路邊空氣污染持續嚴重的「元兇」之一。不過當局將原因歸咎於天,指去年陽光強度不斷增加及少雨,才令臭氧濃度高企。有學者指臭氧形成有多種因素,質疑環保署是否做過專門研究。
報告內數據主要來自粵港珠三角區域空氣監控網絡內的十六個監測站,本港佔三個,分別位於荃灣、塔門及東涌,紀錄四種污染物包括可吸入懸浮粒子、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及臭氧的濃度。當中分為五個等級,其中等級一及二級,均屬「合格」。結果發現,無論是粵港或單計本港,三種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及可吸入懸浮粒子,去年的濃度均較○六年下跌。
比對本港過去五年錄得的臭氧濃度,去年錄得濃度較前年上升一成,三個監測子站包括東涌、塔門及荃灣的最大時平均值,均超出國家標準,超標時數分別是七十三、九十四及七。其中塔門去年的超標時數,較前年多出三十小時。而三個監測子站去年的年平均值,亦較前年上升百分之三至一成五。
環保署發言人指,高水平的臭氧有刺激性,增加感染呼吸系統疾病的機會。不過他指臭氧增加是由於去年的陽光強度,較○六年強一成所致,「好似今年頭三個月陽光強度,較舊年同期減弱兩成,臭氧濃度亦減兩成」。他承認,臭氧除受陽光等氣象因素影響,亦會受氮氧化物等污染物影響,但拒絕分析哪種因素才是主因。
發言人又承認,臭氧是導致本港路邊空氣污染持續嚴重的「元兇」之一,以致就算其餘三種污染物濃度下降,路邊空氣污染指數仍然高企。
科技大學大氣研究所主任劉啟漢質疑當局說法,他解釋臭氧由氧氣、氮氧化物及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在陽光作用下發生化學反應形成,涉及多種因素,如其他地區的濃度等,「係唔係真係可以直觀講由於陽光,仲要睇好多數據」。
綠色和平項目主任古偉牧說,城市車多及樓宇密集,也是令到空氣污染物積聚的原因。他預期環保署單靠停車熄匙難以改善路邊空氣質素,必須由淘汰舊式柴油車及更新巴士車隊着手,可是環保署卻毫無頭緒推行這些政策,香港市民要感受清新空氣可說是遙遙無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