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世狂言:新一代不懂艾青詩

日前收到電郵:「劉先生:您好!我是香港人,雖然在大陸工作和生活,但您的文章我每天拜讀,非常佩服。關於您四月十二日發表的文章談到艾青的幾句詩的出處,我有幸是艾青的兒子艾丹的好友,他曾長期擔任艾青的秘書。據他回覆:這是艾青一九四○年在重慶寫的詩,名為《荒涼》,文字略有出入,應該是這樣的:『那邊的山沒有樹,那邊的河沒有水,那邊的地沒有草,那邊的人沒有眼淚。』您的大作我已轉交給他了,他非常感謝您對艾青的評價。順祝身體健康、百戰百勝!蔡澤源」

隨後我又從其他途徑問得該詩的多種異文,其中有:「那邊的山上沒有樹,那邊的地上沒有草,那邊的天空沒有雲,那邊的人沒有眼淚。」有詩界青年許德民等談論:「這是一首比較單純的象徵詩。對這首詩的理解過程是用模糊邏輯推理過程。如果用二值邏輯,我們也許會提出這樣的問題:山上怎麼會沒有樹,除非是火燄山;地怎能不長草,是不是沙漠?這種想像的感覺是朦朧的。」顯然,新一代完全體會不出艾青此詩的強烈控訴內涵,任何當政者讀了都會發抖,人民無淚會幹甚麼?

詩寫於一九四○年,艾青到重慶後很快獲得周恩來保護,沒太多活動,這首詩也就沒引起太大反響。艾青說他由周恩來幫助,「和幾個人化裝為國民黨的官僚,一路上經過四十七次的崗哨檢查,終於安然到達延安。」我和蔡澤源先生通了幾次電話,了解更多艾丹的情況。人生很長,總有歡聚暢談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