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小毛病隱藏大問題

無故胃痛、頭痛、反胃及心跳加速,甚至暈眩發冷等,多番求診卻找不出原因,病者憂心忡忡,其實或是情緒病作怪。中文大學調查發現,身體小毛病愈多,患情緒病風險愈大,並推算全港多達三十一萬人同時受三項或以上身體不適徵狀困擾,他們患情緒病的機會較正常人高四倍,建議患者及早接受評估,以免延誤治療造成惡性循環。

中大香港健康情緒中心主管李誠昨指,身體器官徵狀與情緒問題有如「陰陽」般互為影響,當血清素及腦腎上腺素等神經傳遞物質陷入失衡,大腦會發出錯誤訊息,引發各種疼痛與不適,亦會反過來加深情緒困擾。該中心委託中大亞太研究所訪問近三千名十五至六十五歲市民,分析十五種身體毛病與情緒問題的關係。結果發現逾九成人在過去一個月內,至少受一項毛病困擾,最常見包括疲勞及欠缺動力、睡眠問題、手腳關節痛、背痛及胃部不適。

困擾逾三十萬人

調查又發現,近百分之八受訪者同時有三項或以上身體毛病,對日常生活「好困擾」。按本港同齡人口推算,即受影響人數多達三十一萬。

研究人員訪談部分受訪者後,發現上述人士中,逾八成同時患抑鬱症及焦慮症等情緒病,並計算出他們患情緒病的風險較一般人高逾四倍,屬情緒病高危族;若同時有五項身體毛病,風險更較常人高近九倍。

李誠說,調查發現,四十四歲或以下的較年輕人士,比四十五歲以上人士有較多身體毛病,情況亦較嚴重。反映這些不適徵狀並非因器官或身體真的出現毛病,較大可能是受情緒影響。他又指,一般人身體不適求診時,多數只提及不適徵狀,絕少聯想到與情緒病有關,結果不少人反覆求醫及接受連串檢查也找不出病因,承受更大心理壓力,造成惡性循環。

現時國際通用的「PHQ-15」身體徵狀問卷,可提供情緒病風險初步評估,中大稍後於全港多處派發約廿萬份宣傳及評估小冊子,希望使公眾認識情緒病與身體徵狀的關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