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旁觀:郵局新角色

官員不怕市民,反而最怕其部門被點名,成為審計署調查對象。早前快將卸任但仍深深不忿的私隱專員曾說,若審計署同事坐在你的辦公室六個月,總能查找這樣那樣的不足和幾件不規範的事。

前天又是審計署公布「業績」的日子,今次被點名的有郵政署、路政署和香港中樂團等,而郵局則被指連年虧損。

在電子郵件可作即時溝通的年代,有誰還會寄信?近年來,郵局處理個人郵件很少,商業單位使用郵遞服務較多,於是,沒有多少大公司的深水埗區,郵局就蝕本了;而港島區由於人口下降,租金比九龍貴,郵局也賺不了錢。

郵政服務在政府部門中本可以自負盈虧,近數年有數億元盈餘,但好景不常,郵政署估計未來數年會錄得赤字。

在全球進入資訊年代後,全球郵局的角色都必須更新,想出新的收入來源。香港的郵局是個「繳費處」,方便了許多街坊。在英國,郵局除了郵務,也儼如小型社區銀行,老人家可從郵局提取福利金等。那香港的郵局能否成為老人家取生果金的地方?

審計署揭露了郵局虧蝕的「症狀」,但卻未能開個可以根治病症的藥方。審計署要求虧蝕的郵局關門大吉,但這樣說就是不懂得社區了。郵局是社區服務之一,不能說關就關,市民一定鼓譟。

每年大家看完審計署的報告,見到立法會議員嚴苛質詢這些虧蝕、違規或超支的單位後,究竟這些單位有否思考政策該如何變更?這才是最重要的後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