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行時突感腹背痛、走路及說話困難甚至頭暈,或是主動脈瘤爆破徵狀。主動脈瘤可出現在胸腔或腹腔,九成個案由血管硬化引起,令動脈如氣球般膨脹,當承受不住血流而爆破,死亡率高達八成。有血管外科醫生指本港每年約有一千宗新症,可透過手術醫治,但港人對該症欠認知,有六成個案到主動脈瘤爆裂才緊急入院,大大減低生還機會。
主動脈是人體最大血管,負責將帶氧血液傳送全身,年齡增長、高血壓、糖尿病、肥胖及吸煙等因素,會令主動脈變得脆弱及硬化,部分血管可膨脹如氣球,形成主動脈瘤,兩至三成屬胸主動脈瘤,其餘為腹主動脈瘤。
美國梅約醫療中心(Mayo Clinic)血管微創中心教授William Stone指,主動脈瘤會令血管壁變薄及失去彈性,一旦無法承受血液流通便會爆破,死亡率達八成。
香港大學外科學系血管外科主任鄭永強表示,本港每年約有一千宗主動脈瘤新症及一百五十至二百宗死亡個案。隨着港人壽命延長,預計此類血管退化疾病會趨升,而港人飲食西化,糖尿病及高血壓年輕化,可能使主動脈瘤發病年齡下降。
伊利沙伯醫院血管外科副顧問醫生謝卓華指,小部分個案可感到腹部有腫塊「跳跳下」,但多數初時無徵狀,到接近爆破邊緣才感腹背痛及頭暈。本港未如歐美般推行主動脈瘤超聲波普查,因巿民缺乏認識及長者害怕做手術,不少個案均在爆破後才送院。
該院由一九九八至二○○七年共有二百五十三宗病例,急症個案佔六成,立刻做手術仍有三至四成病人死亡,非急症個案的手術死亡率則近乎零。
鄭永強補充,主動脈瘤每年增長約五毫米,當直徑大於五厘米,一年內爆破風險為一成,便應做手術。
醫生會視乎血管瘤形狀及大小,才決定採取開刀或微創手術,前者以人工血管取代血管瘤的動脈,術後需留醫五至九日;微創手術只需在大腿兩側開啟小洞,將支架置入主動脈,以「通波仔」原理令血液流通,只需留院三日,四至六星期可恢復正常活動,但價錢較昂貴,約需九至十萬元。
■記者陳紹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