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入風雲:民之所欲

中文大學做的民意調查,顯示四分之一人認同激烈抗爭,這對特區政府未來的管治是一個警號。

認同激烈抗爭,未必等同會參與激烈抗爭,但恰是給用激烈手法抗爭人士開了綠燈,為他們加油打氣。有了這種民意基礎,在前面抗爭的人士就更加有恃無恐。

香港的深層次矛盾,本欄已經一再討論,其中一個是有錢與無錢。有錢與無錢只是一種很概括的分類,金錢最終只是用來作一個衡量的單位,例如事業發展、前途期望,大概也是可以用金錢作某一定程度上的相對衡量。

有關社會聚焦的「八十後」問題,本欄也一再分析,如果易地而處,我們作何感想?政府當然不是萬能,也不能為所有人的前途發展打保票,但不能不爭取民心。

台灣的李登輝有一句名言,就是民之所欲,常在我心。這個欲,當然不是無條件、無限制的欲望,用常理來判斷如是正常的欲望,政府就不能視而不見,例如年輕人對大專教育的渴求,以及對置業安居的期望,這都是合情合理。而大學學位和樓宇價格,基本上是政府教育政策和房屋政策的管轄範圍,縱然不能對年輕人這些期望作合理的回應,也起碼要作合理的解釋。

因此,當同時強調香港是開放社會,大家有表達意見的權利時,這種得不到回應的欲望,就會化成不滿。當有人以激烈手法表達不滿時,執政者又不能感召人心,那激進者就很易爭取到市場,也就是由他們定義是非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