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之間的關係是由利益決定的,利益有時表現在一種「共同的需要」上。數十年來,美國和以色列的關係十分密切,他們有共同的需要,構成了共同的利益。以色列需要美國支持復國、建國,在阿拉伯地區謀得一塊棲身發展之地;美國需要支持以色列復國、建國「切入」阿拉伯和中東地區,謀求國際戰略及油氣利益。以色列復國、建國的最大敵手是巴勒斯坦,他們有「領土」上的直接爭奪和衝突,多年來戰爭不斷,美國就在他們之間上下其手,支持以色列,共謀利益。
以巴戰爭打了多次,打了很久,但誰也不能完全消滅或征服對手,故又不斷和談,簽訂和平協議。然而,和平協議沒有一份靠得住,簽完之後沒多久,摩擦再起,又打個不亦樂乎。這種談談打打、打打談談的局面也令美國相當頭痛。不過,據說這種狀況近年出現了「結構性轉變」,美國想「促進」巴以和平,不但從來不信任美國的巴勒斯坦不賣帳,而且以色列反應也愈來愈冷淡。在巴以和戰問題上,美國前所未有地陷入了幾乎無事可做的境地,正在失去過往那種舉足輕重的地位。
這種「結構性轉變」的原因與科技發展有關,據說以色列在約旦河南岸豎起的高牆「足以阻止巴勒斯坦自殺式炸彈襲擊者進入以色列」。從二○○六年開始,這種「自殺式襲擊」就沒有成功過。與此同時,這些年互聯網的普及和高科技化,使得以色列商業活動數字化,以色列人坐在隔離高牆的後面,運用高科技成果就可以完成許多商業活動,他們現在的生活非常安全及和平。因此,以色列覺得和巴勒斯坦和談「變得不那麼必要,成了一種業餘愛好」而已。
以色列進入了前所未有的太平盛世,旅遊業收益不斷創新高,GDP增速超過許多發達國家,巴勒斯坦已威脅不到她,美國被她晾在一邊,所謂巴以衝突很難再成為美國手中的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