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射燈:黑心膠囊藥流入港府懶理

自爆出保濟丸事件後,中成藥問題愈揭愈多。台灣近日全面掃蕩黑心藥廠,檢獲黑心膠囊逾一百一十萬顆及十五公噸假中藥粉,其中包括銀杏葉萃物、藍莓素和姬松茸膠囊等港人熟悉的產品。相對台灣的迅速取締問題藥品行動,港府對問題藥品的監管,仍處於講多過做的階段,不排除黑心保健產品早已流入本港市場出售。

台灣衞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表示,近日在全台展開偽藥行動,並於二十三家製藥廠商查獲一百一十六萬顆假藥,包括假威而鋼、犀利士和減肥產品等,其中台北市調查處更搜出超過九十二萬顆「保健膠囊」,估計市值近千萬元新台幣(約二百五十萬港元)。

懷疑製假藥的廠商名為「三合興業藥業公司」,調查人員指它在所謂的「保健膠囊」攙入銀杏葉萃取物,並以「保健為主、多吃無害」宣傳手法銷售,產品包括「納豆酵素膠囊」、「納豆菌軟膠囊」、「白果錠」、「藍莓素」、「葉黃素軟膠囊」、「姬松茸軟膠囊」等,聲稱服用後可改善血液循環、增強記憶力,惟產品來源可疑。

台檢獲15公噸假中藥粉

台灣衞生署指,銀杏葉萃取物可引起皮膚過敏、頭痛、胃腸出血等,糖尿病和高血壓病患者服食可導致腎衰竭。若與抗血小板藥物一同服食,有機會導致大量出血,小童和孕婦不宜服用。

另外,台灣雲林縣亦揭發有非法工場「大益中藥製造工廠」製造假中藥粉,並遭檢獲十五公噸中藥粉。工場內只見大批黑色中藥丸散置在塑膠盒內,「製藥」工人則在趕工,甫見調查人員顯得慌張失措。

事實上,去年十一月亦發現在本港發售的台灣生產中成藥產品被驗出重金屬超標。本港衞生署公布顯示,該產品聲稱可去瘀,但鉛含量超出標準上限,要求該產品的本港批發商回收有問題的產品。

港對保健產品抽查不足

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副會長崔俊明指出,本港對於「保健產品」的監管不足,「呢類產品種類繁多,因為多數係天然食品中抽取物質,目前冇得監管,亦好難監管,只能靠政府去抽查。」但他直言,現時的抽查多局限在檢驗產品的品質問題,包括是否攙入西藥成分或污染物。他提醒市民勿把所謂的保健產品當成藥物般治療疾病,「好似銀杏葉聲稱可以紓緩老人癡呆症,但外國研究已發現根本對個病冇幫助。」他建議,市民服用任何保健產品前應諮詢醫生意見,留意是否與自己服用的藥物相沖,購買時亦要光顧有信譽的商舖。

本港藥物多從外地進口,統計處資料顯示,去年進口本港的醫療及藥用產品總值高達一百四十二億元。

根據《中醫藥條例》,凡符合中成藥定義的產品必須向中醫藥管理委員會轄下的中藥組註冊申請,才可進口、在本港製造和銷售;而每批進口的中成藥亦要按《進出口條例》規定,進口前必須取得由衞生署署長發出的許可證,以及符合基本的安全要求。

本港衞生署發言人回覆本報查詢稱,就台灣是次黑心「保健產品」問題,該署將與台灣當局了解事件。

保濟丸事件 衞署反應遲鈍

台灣行政院長吳敦義一聲令下嚴打假藥,即時搜查廿三間藥廠,查獲逾百萬顆來歷不明的黑心膠囊,數量龐大,顯示當局打擊假藥的決心。反觀香港卻「歎慢板」,自上月八日新加坡政府回收問題保濟丸後,事隔逾兩星期,本港衞生署才採取回收行動,五日後方宣布巡查全港約五百間藥廠。

進口中成藥 無即時化驗

自問題保濟丸被揭流入本港,衞生署遲遲未有交代原因。其實現時進口本港的中成藥,署方毋須即時化驗,僅審批藥廠提交的化驗報告,藥物獲註冊後,才抽查覆核樣本或對投訴藥物進行化驗。

去年署方檢驗約五千一百個產品樣本,包括西藥、中成藥和健康產品,其中約百分之一點五的樣本被驗出不合格或不符合標準,部分是市民從外地購買及服用後不適送院而發現。當中有十七宗被檢控,其中三宗已被定罪,罰款由四千元至一萬五千元不等;五宗遭警告,另有九宗仍在處理中。

GMP規範中成藥港僅七藥廠達標

近年世界各地對中成藥的質量愈趨關注,並且主動加強對中成藥藥廠的監管,台灣及內地都已強制執行「中成藥生產質量管理規範」(GMP),但本港直至近日保濟丸事件後,才後知後覺加強巡查。

確保產品質素

GMP是一套對中成藥生產質量管理的規範,對品質控制、廠房設計、員工衞生、文件處理及驗證等,都有嚴格規管,以確保產品質素。

二○○四年,內地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要求各省級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嚴格執法,對未通過GMP認證的藥品生產企業,實施停產或注銷許可證,如發現應該停產而沒有停產的企業亦要依法查處。

而已經取得內地GMP的企業,亦要按要求每年檢查一次,未符合GMP標準的要按照規定處理。

台灣更早於一九八二年已公告GMP制度,全部藥廠並於二○○三年完成認證,原本一百二十八間中藥廠中只有二十八間符合GMP的標準;二○○六年十月一日起,未取得當地合法認證的中成藥均不可以出售。

相反,本港現時約有五百間中成藥製造商,當中只有七間達GMP標準,並且在爆出保濟丸事件後才加強巡查。

圖/文:探射燈小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