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些日子,北京就要召開「人大」、「政協」兩會。過去北京召開「兩會」和香港關係不大,雖然香港早有「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委員」,但他們赴京開「兩會」,多是聆聽和商談國家大政,香港事務談之不多。這些年,情況有了很大不同,「兩會」上,港區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對香港事務的興趣大增,特別是對香港特區政府和行政長官的施政,以及某些人的政治榮辱十分關注,議論風生,甚至還會出現「倒」某某的傳聞。
中央大員過往參加港區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分組會議」,多是「探望」的性質,說一些鼓勵祝願的門面話,現在則會聽完代表和委員的發言後,針對香港存在的問題發表意見,而且很詳盡、很具體,是有備而來。
事情有了這樣的變化,「兩會」在香港人心中的位置就不一樣了,對特區政府和行政長官而言,分量就更不一樣了。大家都不會忘記,五年前,正是在「兩會」上「解決了董建華的問題」。那次「兩會」期間放出風聲,而放風者正是一些港區代表和政協委員。香港行政長官的上台下台竟由一些政協委員、人大代表得風氣之先,而中央在港機構則三緘其口,被記者問到時「搖頭不知」。從此,「兩會」成了人們觀察香港政壇變化、中央對港政治風向的重要場所。
「董去曾來」之後,曾蔭權的施政問題多多,民怨沸騰,港區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中對他評價正面的不多,負面看法一大堆。這些年「兩會」上大家聚在一起你言我語,把各自「掌握的情況碰一碰」,對曾蔭權的看法更不堪矣!按照規矩,行政長官也是要參加「兩會」的,這對他而言不是甚麼「好事」,他知道自己的口碑,在「兩會」上會被指指點點,中央大員更能具體感覺到他這個特首形象怎樣、人緣如何。因此,這兩年曾蔭權參加「兩會」,都不是一個愉快的經歷,戰戰兢兢、忐忑不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