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2/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冷眼旁觀:社區的客廳

祝各位讀者新年進步,身體健康,龍精虎猛!

昨天歲晚,多了整天可以休閒地辦年貨。我住的跑馬地社區街道上人們熙來攘往,我逛了一圈後,突然發現,這裏的「社區感覺」是多麼的親切,這舊式小區與當下新市鎮的規劃是多麼的不同。

跑馬地的規劃較人性化,街道沒有欄杆,單幢式舊式商住兩用大廈樓下是街舖、樓上住宅,人與街道沒甚麼距離,可隨時橫跨馬路,不會看見新市鎮年輕人不甘被欄杆所困而勇於「跳欄」的危險動作。

年三十晚,所有店舖忙碌非常,賣花的小店把年花和桔放在店外,大家也不介意。往前一個街口,區內馳名的粥麵小店製作的「本土無添加」蘿蔔糕,也是放在店前,大家路經都樂意買上一盒。街角的燒臘店是區內老字號,只此一家,走進店內,總會碰到很久不見的街坊朋友,燒臘師傅雖沒有集團式經營那種客套,但對於顧客的要求總能滿足。

你會問,這些有甚麼相干?我會答,因為這樣無欄杆、街舖和老字號主導、店主叫得出顧客名字、中小企有生存空間、街道上瀰漫着親切溫馨感覺的社區景象已買少見少了。跑馬地的街道就像「社區的客廳」,是家的延伸,大家見面點頭,讓人有「回家真好」的感覺。

這樣「人性化」的感覺,不會在天水圍的領匯商場,也不會在將軍澳新樓盤的平台商場找得着。我常想,我們今天面對的不少社區問題的根源,都是來自糟糕的規劃,我只是卑微的盼望,有更多的社區像跑馬地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