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1/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滴滴金:空談仁義兩千年

國家級猛片《孔子》甫上演,即急不及待付鈔捧場。很可惜,我的想法原來「非民所想」,下班後與我一起捧場者只得十餘人,場面冷清。無他,以「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為指導思想的電影,勢難盡視聽之娛。況且,中國人談仁義道德兩千多年,能做到的都已做到;做不到的,多拍十部電影,亦無濟於事。

孔子思想以「仁」和「禮」為核心。「仁」是人與人相處之道,包括「忠恕」、「克己」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禮」則是生活規範,孔子認為人人服從規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安其位,乃社會安定繁榮之本。但「仁」和「禮」必須並存,因為君若不仁、父若不慈,便出現「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亂局。

如何確保君仁、父慈?「萬世師表」主張運用自己的老本行——教化。這正是孔子至今仍未竟全功的底因。若然教化極權王公有效,孔老便不致遊蕩列國,顛沛流離十四載,而世界亦早應「天下為公」,步向「大同」。

極權統治者用得着的,非只教化,乃是孔家招牌,作為方便管治、鞏固政權工具。要使當權者誠心接受孔子教化,便得與虎謀皮,廢除極權,接受老百姓監察;且須行仁政以換取百姓認同,藉此保住權位。

是時候不再空談仁義道德、不只談教化,而是付諸行動,建設一套當權者必須行仁政的政治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