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天使不得不走上街頭,完全是當局短視及政策混亂的結果。多年前,當局以「護士學位化」為名義,陸續關閉醫管局轄下每年可培養逾千名註冊及登記護士的多間護士學校,將培訓護士的工作轉給本地幾間大學負責。本來,「護士學位化」是正確的方向,有助提升護士質素,但當局在關閉護士學校的同時,卻沒有相應增加大學護理專業的名額,每年培訓出來的學位護士僅五百多名,還不及原先培訓護士量的一半,由此種下禍根。
護士不足的問題其實多年前已暴露出來,本報曾一再提醒當局正視,奈何當局視而不見,置若罔聞。近年來,由於私家醫院擴大服務,向公立醫院挖角,令公立醫院護士短缺雪上加霜。十個茶煲七個蓋,留下來的護士工作壓力激增,疲於奔命,無心戀棧。護協調查顯示,腎科每名護士要照顧高達十二名病人;其次是婦產科,每個護士照顧十個病人;在深切治療部,每名護士要照顧兩名重病人,亦較國際標準一名護士照顧一名重病人為多。難怪護士出走潮一發不可收拾,形成惡性循環。
為解燃眉之急,當局只好再作馮婦,重開被關閉的護士學校,以期在短期內補充人手。食物及衞生局局長周一嶽日前聲稱,過去兩年醫管局增加了三百多名護士,暗示不存在護士短缺的問題。但事實上,公立醫院每年流失約七至八百名護士,補充人手遠遠跟不上流失的速度;更何況,流失的多是經驗豐富的資深護士,而補充的多是剛剛畢業的「新丁」,兩者服務水平、經驗根本不可同日而語。公立醫院一邊補充人手,一邊流失,顧此失彼,捉襟見肘,醫管局所謂增加護士人手,純粹是玩弄數字遊戲,自欺欺人。
要解決護士荒,首先應科學評估未來幾年護士的需求量,既要提高「質」,也要增加「量」。其次,要適當改善公院護士的待遇。醫管局每年獲撥款逾三百億元,資源並不少,其中八成五用於薪酬支出,但問題在於,醫管局架構重疊且肥上瘦下,資源配置嚴重不當。醫管局剛剛公開的年報顯示,五名高層去年薪酬支出逾二千一百萬元,比前年增加一成一,有管理層在過去四年間薪酬增加逾兩成,同期護士待遇增加卻不足百分之五。如果當局果斷撤銷效率低下的各區醫院聯網,精減管理層,將省下的資源用於改善護士待遇及增聘人手,護士流失現象必能大大改觀。
當然,不能將護士流失僅僅歸咎於待遇差距,正如有資深護士抱怨,由於工作中「不埋堆」,做了十多年還是註冊護士,沒有晉升的機會。可見公立醫院官僚裙帶風氣濃厚,任人唯親,庸人當道,這同樣反映醫管局的管理大有問題。
一言以蔽之,醫管局早年過於短視貿然關閉護士學校,是當前護士短缺、青黃不接的根源,而公立醫院管理混亂,資源分配失衡,則進一步加劇護士流失的危機。護士人手短缺,工作緊張,士氣低落,這正是醫療事故層出不窮的重要原因。早前瑪麗醫院手術室護士罷工,造成數十名病人手術延誤,其中一名病人死亡,可見無辜市民是醫療亂象的最終受害者。
所以,光是護士走上街頭示威是不夠的,只有廣大市民發出怒吼,才有望震醒當局那麻木不仁的神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