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汽車排放的廢氣是造成空氣污染的其中一個原因,尤其巴士更是主要元兇,所以,重組巴士路線減少車輛數目,的確有助改善空氣質素。環境局官員表示,如果繁忙路段減少一成巴士班次,可吸入懸浮粒子和氮氧化物可分別減少百分之二和百分之四。但問題是,重組巴士路線目前只是初步建議,當局憑甚麼一口咬定要增加票價呢?事實上,巴士公司可透過削減重疊的路線削減成本,車費反而有下調空間,例如去年城巴和新巴取消部分重疊路線,結果部分路線車費減幅高達四成。
我們可以見到,當局近年推行任何環保政策,幾乎無一例外地向市民的荷包打主意。以最近推出的廢電器及電腦回收徵費諮詢文件為例,當局計劃向電視、電腦等五類電器的入口商,徵收每件貨品一百至二百五十元的回收費。當局雖然強調回收費用應由生產商和消費者共同承擔,但入口商已明言,有關費用將全數轉嫁消費者;零售商亦表明不會提供免費回收服務,影響所及,相關電器隨時大幅加價一成,遠高於回收徵費。
儘管當局經常強調改善環境人人有責,但實際上負責買單的往往只是普羅市民,政府每次把自己的責任推得一乾二淨。最滑稽的是,去年施政報告提出慳電膽現金券計劃,現金券還沒派發,兩電已聲稱可能增加電費收回部分成本。也就是說,整項計劃的成本完全由企業和市民負責,政府則是「動口不動手」,坐享推動環保的美名。
推動環保光說不做倒也罷了,更有甚者,當局往往以環保為名開徵新稅,增加市民負擔。從排污費到膠袋稅,都是打着「用者自付」的旗號,但他們「取之於民」,卻沒有「用之於民」,尤其是膠袋稅,當局無視社會要求將有關款項撥入環保基金的意見,堅持將收益撥入庫房,又不肯交代這些錢將來作何用途,令人質疑港府以環保為名,行自肥之實。
至於當局去年提出的十九項改善空氣質素建議,不是威脅要加電費,就是要加交通費,無一不是打市民荷包的主意,而政府本身又是分文不出。
事實上,港府搞環保不是斂財,就是閉門造車、添煩添亂。沒錯,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環保自然也不例外,市民為保護環境、改善空氣質素出一分力本來無可厚非,可惜的是,這些年來市民不斷付鈔,藍天白雲卻離我們愈來愈遠。去年一項全球城市生活質素的研究發現,香港是空氣質素最差的十大城市之一,澳洲當局更曾針對本港空氣質素惡劣而向國民發出旅遊忠告。可以說,當局搞環保「利字當頭」,一味要求市民付出,政府本身的責任卻隻字不提,難怪港人呼吸清新空氣幾乎已成為一種奢望。